为什么传统律所突然集体“上网”?
过去十年,法律咨询需求从线下门店转向搜索引擎、短视频与社交平台。数据显示,超过73%的当事人首次接触律师是通过线上搜索。当用户输入“离婚财产怎么分”“工伤赔偿标准”时,律所若不在结果页出现,就等于把案源拱手让人。传统“熟人介绍”模式周期长、地域受限,而互联网让律师服务半径瞬间放大至全国。

律所互联网获客的三条主赛道
1. 搜索引擎:把“问题”变成“案源”
- 关键词布局:围绕“地域+业务”组合,如“上海刑事辩护律师”“北京二手房纠纷律师”,用5118或站长工具挖掘月搜索量大于500的长尾词。
- 内容矩阵:一篇“醉驾不起诉的7个条件”文章,可拆分为短视频脚本、图文科普、直播答疑,覆盖不同搜索场景。
- 转化闭环:文章末尾嵌入“扫码领取《醉驾应急处理手册》”,将流量导入企业微信,48小时内由助理完成初步筛选。
2. 短视频平台:用“人设”降低信任门槛
抖音、视频号上,“律师+场景”比“律师+法条”更易传播。例如:
- 在办公室拍摄“劳动仲裁开庭前,老板突然转账怎么办”,3小时播放破10万,私信咨询超200条。
- 固定每周三晚直播连麦,提前收集粉丝问题,直播时直接给出“是否值得起诉”的明确建议,直播后7天内签约转化率可达12%。
3. 知识付费:把“免费咨询”升级为“付费筛选”
在知乎Live开设“99元教你写婚内财产协议”,看似低价,实则:
- 过滤掉“白嫖”用户,留下高付费意愿人群;
- 课程评论区收集真实痛点,成为后续短视频选题库;
- 课程购买者自动进入“高净值客户”标签,后续推家族信托服务时打开率提升3倍。
律师网络营销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盲目投流,烧钱换“僵尸粉”
某律所月投10万信息流广告,线索成本高达800元/条,成交率却不足1%。问题出在落地页只留电话,未区分“工伤”与“交通”业务,导致大量无效咨询。正确做法是:按业务线建独立落地页,用“赔偿计算器”工具自动分类需求。
误区二:把账号做成“法律百科”
用户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而非“法条汇编”。一条“《民法典》第1087条解读”视频播放量可能不如“婆婆出资买房离婚怎么分”的1/10。用故事包装法律,用结果吸引点击,才是流量密码。
误区三:忽视“负面舆情”预埋点
当律师在短视频中承诺“包赢”时,评论区极易出现“骗子”质疑。提前在主页置顶“风险提示”视频,强调“个案结果仅供参考”,可将举报率降低60%。

误区四:团队分工模糊
常见场景:律师亲自剪视频到凌晨,导致开庭迟到。正确分工:
- 律师:出镜+专业脚本;
- 运营:剪辑、投流、数据分析;
- 助理:私信回复、客户分级。
如何搭建律所“互联网案源漏斗”?
第一步:数据化选品
用百度指数对比“劳动争议”与“合同纠纷”近五年搜索趋势,发现劳动仲裁搜索量在每年3月、9月出现峰值(对应离职潮)。提前2个月布局内容,可抢占流量洼地。
第二步:设计“钩子”产品
以“工伤私了协议模板”为例:
- 免费版:模板+填写指南(获取邮箱);
- 付费版:律师审核+视频讲解(199元);
- 后端服务:全程代理(收费5000元起)。
第三步:私域流量沉淀
将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粉丝统一导入企业微信,按“咨询阶段”打标签:
- A类:已委托(推送办案进度);
- B类:比价中(每周发送胜诉案例);
- C类:仅咨询(节日问候+免费咨询券)。
未来三年,律所网络营销的三大趋势
趋势一:AI客服替代人工初筛
ChatGPT类工具可自动识别“工伤等级”“赔偿金额”等关键信息,将咨询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0秒,同时标记高意向客户。
趋势二:垂直平台崛起
类似“无讼”“找法网”的细分平台正在内测“律师信用分”,结合裁判文书数据、用户评价动态排名,信用分前10%的律师将获得平台80%流量倾斜。
趋势三:法律服务的“订阅制”
中小企业主更愿意为“全年法律顾问”按月付费,而非单次咨询。律所可推出“1999元/年不限次数合同审核”套餐,通过高频低客单价锁定长期客户。
自问自答:小律所没钱投流怎么办?
Q:预算只有5000元,如何冷启动?
A:集中火力做“长尾关键词霸屏”。用5118导出“北京+抚养费”相关100个长尾词,批量撰写500字短文发布在知乎、头条号,文末留微信。实测30天内可稳定获取每日3-5条精准咨询,成本几乎为零。
Q:律师怕出镜怎么办?
A:用“语音+图文”形式,例如在喜马拉雅开设“婚姻法律30讲”,每期3分钟,播放量超10万后,再逐步过渡到真人出镜。
互联网没有改变法律的本质,但彻底改变了客户找到律师的路径。当同行还在纠结“要不要做抖音”时,聪明的律所已经用数据把“搜索问题的人”变成了“付费委托的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