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传媒互联网广告到底怎么做?
很多人一听“分众传媒”就想到电梯海报、LCD屏,其实它早已把线下流量搬到线上,形成“线下场景+线上数据”的闭环。想真正跑通这条链路,得先搞清楚三件事:

1. 先选场景:电梯、影院还是社区门禁?
分众把全国300+城市、270万+电梯、1.2万块影院银幕全部数字化,后台可像DSP一样实时选点。 自问:预算有限,是铺满一栋写字楼,还是分散到多个社区? 自答:用“人群密度指数”功能,系统会告诉你同一预算下,写字楼CPM比社区低23%,但社区转化率高18%,按目标选即可。
2. 再定素材:15秒竖版视频还是静态海报?
分众的线上系统支持动态创意优化(DCO),同一广告位可自动匹配不同素材。 自问:竖版视频会不会太长? 自答:后台数据显示,12-15秒竖版完播率71%,超过15秒立刻掉到45%;静态海报CTR平均1.8%,但配合二维码可提升到3.4%。
3. 最后做联动:如何把线下曝光引到线上?
分众与阿里、腾讯、京东打通Device-ID,线下看过广告的用户,24小时内可在淘宝/京东/抖音追投。 自问:追投会不会重复浪费? 自答:系统默认“曝光频次上限3次”,且可排除已转化人群,避免预算空耗。
投放效果如何评估?
指标一:线下触达率
后台直接给出OTS(Opportunity To See),即电梯内实际看到广告的人数。 • 核心公式:OTS = 点位人流量 × 视线捕捉率(平均62%) • 举例:一栋写字楼日均人流量5000,OTS≈3100。
指标二:线上回流率
通过Device-ID匹配,系统会统计看过线下广告后,7天内进入品牌小程序/电商详情页的人数。 • 行业均值:8%-12% • 提升技巧:在海报右下角加“淘宝搜品牌名领券”,回流率可拉到15%以上。

指标三:销售归因
分众与京东“京准通”共建“线下曝光-线上成交”模型,可直接看到每一笔订单是否由线下广告带来。 自问:怎么判定是广告功劳而非自然流量? 自答:模型采用“双重差分法”,对比看过广告与未看过广告的同类人群,剔除季节、促销等变量,误差控制在±5%。
预算怎么分配最划算?
城市分级打法
• 一线:主打写字楼+影院,占预算50%,拉高品牌势能 • 新一线:写字楼+社区,占30%,兼顾声量与转化 • 二三线:社区门禁+超市LCD,占20%,收割价格敏感人群
时段节奏
• 新品上市:前两周集中轰炸,每天早高峰7-9点+晚高峰18-20点双时段 • 日常蓄水:周一到周五投放,周末停投,CTR提升9% • 大促冲刺:提前3天加投影院映前广告,锁定“周末观影人群”,转化率提升26%
常见坑与避坑指南
坑1:盲目追求覆盖点位多
很多品牌一上来选5000个点位,结果预算被稀释。 避坑:先用“人群热力图”筛出TOP20%高潜点位,CTR可提升40%。
坑2:素材一成不变
同一素材连投4周,CTR每周递减12%。 避坑:每7天更新一次创意,保持“新鲜感阈值”。

坑3:只看曝光不看回流
曝光千万,回流只有1%,等于烧钱。 避坑:投放第3天开始,每天检查回流率,低于5%立即调整点位或素材。
2024年最新玩法
AI语音互动屏
分众在部分高端写字楼试点“语音红包”,用户说“我要优惠”,屏幕自动吐券,线下互动率飙升至22%。
跨屏追投2.0
原来只能追投电商,现在可直链微信小程序直播,实现“线下看广告-线上看直播-直播间下单”闭环,平均客单价提升35%。
数据银行沉淀
所有线下广告数据可回流品牌数据银行,沉淀为“楼宇人群包”,后续可在抖音、快手二次投放,CPM比冷启动人群低30%。
实战案例拆解
某新锐咖啡品牌,预算200万,目标30天卖出10万杯。 步骤1:选点——锁定上海200栋写字楼+50个核心社区 步骤2:素材——15秒竖版视频,突出“买一赠一”+小程序码 步骤3:联动——线下曝光后,淘宝/抖音追投优惠券 结果: • 线下曝光1800万次 • 线上回流120万人 • 最终成交12.3万杯,ROI 2.8 复盘:社区点位转化率比写字楼高22%,但写字楼客单价高15%,下次可动态调整预算配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