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餐饮发展趋势_外卖平台如何盈利

新网编辑 12 0

过去十年,中国餐饮业的线上渗透率从不足5%跃升至接近30%,外卖平台成为最大推手。很多人好奇:外卖平台如何盈利?答案并不止于“抽佣”。本文拆解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博弈,还原互联网餐饮的盈利真相。

中国互联网餐饮发展趋势_外卖平台如何盈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平台盈利模型:抽佣只是表面

外卖平台的收入常被简化为“订单抽佣”,实际上它由三大现金流构成:

  • 技术服务费:按订单金额抽取,比例在18%-22%之间,覆盖配送、支付、客服等基础成本。
  • 广告与流量:竞价排名、品牌展位、首页Banner,头部商家每月广告支出可达营业额的8%-12%。
  • 金融与数据:供应链金融、预付卡、会员订阅,以及向品牌方出售选址、口味趋势数据。

以美团为例,2023年财报显示,广告与数据收入已占总营收的34%,远高于早期的15%。这说明平台正从“卖订单”转向“卖流量+卖洞察”。

---

商家突围:如何在抽佣高压下赚钱

自建私域:把平台当获客渠道

很多连锁品牌把外卖平台视为“付费广告位”,而非长期销售渠道。他们通过以下动作沉淀用户:

  1. 在包装内放小程序码,引导顾客二次下单免佣金。
  2. 用企业微信社群做限时秒杀,复购率可提升40%。
  3. 上线到店自取功能,平台抽佣降至6%,同时带动门店客流。

产品结构:高毛利小份化

外卖场景下,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但对分量不敏感。商家把堂食大份菜拆成“小份+饮料”组合,客单价不变,毛利率却提高8%-10%。

---

消费者行为:谁在决定菜单

平台算法根据点击-加购-支付转化率动态调整曝光,消费者每一次滑动都在“投票”。调研显示:

中国互联网餐饮发展趋势_外卖平台如何盈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65%的用户优先选择月销5000+的店铺,销量成为信任背书。
  • “到店自取折扣”标签的商家,转化率高出27%,说明价格仍是第一决策因素。
  • 晚餐时段,25-35岁女性更愿为“低卡”“轻食”溢价20%,推动健康品类年增速达50%。
---

下沉市场:下一个增量战场

一二线城市的订单增速已降至个位数,而县域市场仍以30%年复合增长狂奔。平台在下沉市场的打法出现分化:

美团优选:用“次日达”模式切入乡镇,把生鲜与餐饮半成品捆绑,降低履约成本。

抖音团购:通过短视频探店+低价套餐,三天内帮县城火锅店卖出2000份,核销率超90%。

对本地商家而言,下沉市场的房租仅为城市的1/5,即使平台抽佣略高,净利润仍可观。

---

技术变量:AI如何重构成本结构

2024年起,头部平台开始试点AI动态定价:根据天气、运力、竞品库存实时调整满减门槛。测试数据显示:

中国互联网餐饮发展趋势_外卖平台如何盈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雨天订单履约成本上升15%,但通过提高满减门槛,平台毛利率反增3%。
  • AI预测“爆单时段”误差已缩小至±5%,骑手排班效率提升20%,商家出餐等待时间缩短1.2分钟。

更激进的应用是AI菜品设计:输入区域口味偏好、原料价格、竞品数据,系统30秒生成新菜方案,某连锁快餐借此将新品研发周期从45天压缩到7天。

---

监管与合规:盈利模式的隐形天花板

2023年《网络餐饮管理办法》要求平台公示抽佣上限,并不得强制“二选一”。政策倒逼平台寻找新的盈利点:

  1. 推出“透明厨房”直播,向商家收取月费,同时提升消费者信任。
  2. 试点“佣金封顶+广告分成”模式,对月销10万以上的商家,抽佣降至15%,但需承诺广告预算不低于5%。

合规成本上升,中小商家需更精细化运营:用电子台账替代人工对账,用AI客服减少差评,这些数字化投入正在变成“活下去”的门票。

---

未来三年:盈利逻辑的三重演进

从规模到利润:平台不再追求GMV,而是“高价值订单”——夜宵、下午茶、商务宴请,客单价80元以上的订单占比已升至22%。

从餐饮到零售:便利店、药店、鲜花店接入外卖,平台抽佣更低(8%-12%),但订单频次更高,成为“万物到家”基础设施

从交易到服务:会员体系升级,88元年费可享全年免配送+专属客服,平台通过订阅制锁定用户,ARPU值提升60%。

当外卖平台不再只是“送饭的工具”,而是城市生活的操作系统,盈利空间才真正被打开。商家和消费者要做的,是看清规则,在变化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