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微信语音、抖音直播、Zoom会议、云游戏……这些应用让传统语音与短信收入断崖式下滑。2023年全球运营商语音收入同比下降18%,短信下降31%,而互联网公司的OTT业务却增长42%。

运营商收入结构正在怎样被改写?
1. 流量收入:从“增量”到“贬值”
用户每月消耗流量从2015年的0.4GB飙升至2023年的15GB,但每GB单价却从0.29元跌到0.03元。运营商陷入“卖得多、赚得少”的怪圈。
2. 增值服务:被应用商店截胡
铃声、彩信、手机报等传统增值业务几乎归零,而苹果App Store与谷歌Play拿走了全球70%的数字内容分成。
3. 企业专线:云厂商自建网络
AWS、阿里云在全球自建光纤与POP节点,企业客户绕过运营商直接接入云骨干,专线价格三年下跌45%。
互联网冲击的三大底层逻辑
逻辑一:边际成本趋零
微信发送一条消息的成本≈0,而运营商维护一张全覆盖网络的成本却固定且高昂。
逻辑二:用户入口迁移
手机开机后80%的操作发生在App内,运营商被“管道化”,无法触达最终用户。

逻辑三:数据价值虹吸
用户行为数据沉淀在云端,运营商只能看到“流量包大小”,互联网公司却掌握“用户画像”。
运营商自救的五大实战路径
路径1:网络切片——把5G变成“可定制商品”
通过切片技术为云游戏提供超低时延通道,向腾讯收取“加速费”,单用户ARPU值提升60%。
路径2:边缘云——把机房变成“迷你AWS”
在基站侧部署MEC服务器,抖音将视频渲染下沉到边缘节点,运营商按算力收租。
路径3:能力开放——把短信API变成“企业刚需”
银行验证码、外卖取餐码全部调用运营商API,每条消息分成0.02元,日调用量超10亿次。
路径4:数字内容——入股而非对抗
中国移动入股芒果超媒,将咪咕视频与芒果TV会员捆绑,半年新增付费用户1200万。
路径5:海外IDC——借“一带一路”输出过剩基建
中国电信在埃及、南非建设数据中心,把国内过剩的光纤产能转化为海外租金收入。
用户最关心的问题:网速会更快还是更贵?
问:运营商会不会为了保利润限速?
答:不会。工信部要求5G下行速率不低于300Mbps,限速等于自杀。
问:未来套餐会不会涨价?
答:基础流量继续降价,但云游戏、VR直播等场景化套餐会溢价30%。
未来五年竞争格局推演
- 2024-2025:运营商与云厂商成立合资公司,共享边缘节点。
- 2026-2027:6G标准冻结,网络切片成为主流商业模式。
- 2028年后:运营商彻底转型为“数字地产商”,收入占比:租金55%、流量25%、内容20%。
给普通人的三点行动建议
1. 选套餐时关注“场景权益”而非单纯流量,比如是否含云游戏加速或高清视频会员。
2. 家庭宽带优先选运营商FTTR方案,互联网公司无法提供同等售后服务。
3. 企业用户可要求运营商提供“网络+算力”一体化报价,比单独采购云资源便宜2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