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
过去十年,OTA平台、短视频、直播、私域社群把传统景区的销售链条彻底打散。门票不再只依赖窗口,**“种草—拔草—分享”**的闭环在线上就能完成。景区突然发现:游客决策路径从线下转向线上,**搜索词从“门票多少钱”变成“哪里拍照好看”**。

景区线上营销怎么做?第一步:重新定位目标人群
自问:我的游客是“特种兵”还是“躺平党”?
答:用数据说话。打开抖音/小红书后台,把近半年带定位的笔记、视频全部导出,用Excel透视表统计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 **“徒步路线”**占比高→核心人群是户外爱好者,内容重点放攻略、装备清单。
- **“亲子乐园”**占比高→人群是年轻家庭,重点推亲子套票、研学活动。
定位清晰后,所有文案、封面、标题统一口径,避免“又想抓年轻人又想抓银发族”的混乱。
景区如何应对互联网挑战?第二步:把“景区”拆成“内容资产”
传统思维把景区当整体卖,互联网要求把景区拆成无数可传播的“碎片”。
可拆分的三大维度
- **场景**:一片竹林可以拆成“汉服拍照点”“萤火虫夜场”“冥想疗愈空间”。
- **人物**:让景区员工成为IP,比如“90后索道检修工的一天”比官方宣传片更容易上热门。
- **时间**:同一景点做“四季系列”,春赏花、夏避暑、秋红叶、冬雾凇,一条素材循环用一年。
拆得越细,内容越可持续,**“一个景区养活十个账号”**不再是玩笑。

线上流量太贵?低成本获客的三条暗线
自问:不砸钱投流,还能怎么玩?
答:把“景区”变成“话题”。
暗线一:蹭本地生活热点
举例:淄博烧烤火的时候,隔壁山岳景区立刻推出“登山送烧烤套餐”短视频,单条播放破百万,成本只是一顿炭火。
暗线二:制造“二创”空间
在景区入口放一块空白涂鸦墙,游客自发拍照发圈,**官方只需转发即可裂变**。杭州某乐园用此招,三个月省下十万推广费。
暗线三:把差评变流量
遇到“排队两小时”的吐槽,不删帖,而是拍一条“总经理亲自送冰棍”的回应视频,评论区反而成了大型安利现场。

私域不是加微信,而是做“场景延伸”
很多景区把私域理解成“加客服微信发优惠券”,结果三个月掉粉一半。
正确姿势:
- **出发前**:建“本周出行群”,每天发天气、穿搭建议,减少游客决策焦虑。
- **游玩中**:用小程序做“寻宝地图”,打卡点设隐藏彩蛋,**线下体验反哺线上分享**。
- **返程后**:推“返图大赛”,前三名送年卡,老客带新客闭环完成。
关键不在工具,而在**“把景区体验延长到365天”**。
数据复盘:哪些指标必须盯?
别只看GMV,互联网时代的景区要看“三层漏斗”:
- **曝光层**:短视频完播率>30%才算有效触达。
- **互动层**:评论里出现“求攻略”类关键词的比例,直接反映转化潜力。
- **复购层**:二次消费占比(餐饮+文创)>40%,说明线上引流没“亏血本”。
每月拉一次飞瓜/新抖数据,把表现前10%的素材拆解成模板,**让爆款可复制**。
未来三年,景区必须补的三门课
课表一:AIGC内容生产
用AI生成“游客视角”的图文,比如输入“樱花季+亲子”,十分钟产出十条小红书文案,人工只做微调。
课表二:虚拟景区预售
在元宇宙平台上线“数字孪生景区”,**提前半年卖“虚拟门票”锁定客群**,线下开园直接核销。
课表三:ESG营销
把“无痕山林”“碳中和”做成可量化的互动,比如“徒步捡垃圾换文创”,**Z世代会为价值观买单**。
最后的提醒:别把互联网当渠道,要当“语言”
景区和游客的关系,从“我说你听”变成“我们一起讲故事”。**谁能先学会用互联网的语言说人话,谁就能抢到下一波红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