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平台到底是什么?
一句话概括,**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要素数字化+数据智能+开放生态**。它把设备、产线、供应链、产品甚至客户全部搬到线上,通过实时数据驱动决策、预测和优化。与传统MES、ERP不同,平台更强调横向打通、纵向集成、生态共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要做选型?不做行不行?
不做选型,就像买手机只看外观,结果回家发现不支持5G、内存太小、系统卡顿。工业场景更复杂,一旦选错,**改造成本高、停机损失大、数据迁移难**。因此,提前用调查表把需求、指标、权重量化,是降低风险的唯一办法。
---调查表到底长什么样?
1. 业务需求维度
- 核心痛点:设备利用率低?质量波动?能耗高?
- 覆盖范围:单工厂、多工厂、产业链上下游?
- 关键指标:OEE、MTTR、单位能耗、订单交付周期……
2. 功能模块维度
- **边缘层**:协议支持(Modbus、OPC UA、MQTT)、边缘AI推理能力
- **平台层**:微服务架构、多租户隔离、低代码建模
- **应用层**:数字孪生、预测性维护、供应链协同、碳管理
3. 技术架构维度
- 部署模式: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边缘云
- 开放程度:开放API数量、SDK文档完整度、开发者社区活跃度
- 安全合规:等保三级、IEC 62443、GDPR、国密算法
4. 成本与ROI维度
- 一次性费用:License、实施、培训
- 持续费用:订阅、扩容、运维
- ROI模型:节省停机损失、降低废品率、提升产能……
如何给每个维度打分?
把调查表变成Excel,用**加权评分法**:
- 先列出所有指标,例如“协议支持”满分10分;
- 让生产、设备、IT、财务各部门按权重打分;
- 权重之和为100%,避免拍脑袋;
- 最后得出每家供应商的总分,**≥80分进入POC名单**。
POC阶段怎么玩?
POC不是“演示”,而是“真刀真枪跑数据”。
- 选一条产线,接入**真实设备≥20台**;
- 跑**7×24小时**,验证平台稳定性;
- 设定**3个可量化KPI**:故障预测准确率≥85%、数据延迟≤1秒、模型迭代周期≤1周;
- 让业务部门亲自操作,**IT只做支持**,避免“技术自嗨”。
常见坑有哪些?
坑1:只看PPT,不验证实时数据
很多厂商的“实时大屏”是录屏,真正接入现场就掉链子。**要求开放数据接口,现场抓包验证**。
坑2:忽视边缘能力
工厂网络经常抖动,如果边缘端不能离线缓存、本地推理,**断网即停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坑3:忽略生态
平台再强,没有行业Know-how也白搭。**查看ISV数量、标杆案例、联合解决方案**。
---如何计算真正的ROI?
别只算节省多少电费,**要把“隐性收益”量化**:
- 减少一次非计划停机,避免损失=停机小时×产线小时产值;
- 质量提升带来的一级品率提高,直接增加销售额;
- 数据驱动的工艺优化,缩短新产品导入周期,**提前上市抢市场**。
合同怎么签才保险?
- **SLA写清楚**:平台可用性≥99.9%,数据延迟≤500ms;
- **数据归属权归甲方**,乙方只有使用权;
- **源代码托管**:若乙方破产,甲方可继续运维;
- **分阶段付款**:POC通过付30%,正式上线付40%,稳定运行一年付尾款。
未来三年,平台会怎么演进?
从调查表趋势看,**三大方向**已明确:
- **AI工程化**:AutoML、预训练大模型下沉到边缘,降低建模门槛;
- **绿色低碳**:碳足迹追溯、能耗双控、碳交易接口成为标配;
- **产业链协同**:从单工厂到产业集群,平台之间互认、数据互通,形成“工业互联网互联网”。
选平台就像选长跑搭档,今天能跑10公里,明天要能跑半马。把调查表当成“体检报告”,**每半年复盘一次**,及时升级或替换,才能持续领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