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口径与民间口径的差异
国家工信部把“持有ICP经营许可证、且主营业务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企业纳入统计,2023年底给出的数字是45.2万家;而天眼查、企查查把经营范围含“互联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的企业全部算进来,结果逼近92万家。为什么差一倍?关键在于“是否实际开展互联网业务”的判定标准不同。

区域分布:长三角与珠三角谁更密集?
把45.2万家“持证”企业按注册地拆分,排名前三的省级行政区依次是:
- 广东 8.9万(深圳占4.3万,广州2.1万)
- 北京 7.4万(海淀独占4.6万)
- 上海 5.8万(浦东2.9万)
如果把统计口径放宽到92万家,浙江凭借杭州、宁波的电商生态反超上海,挤进前三。这说明“注册地”与“实际运营地”并不完全重叠,大量企业把总部放在税收洼地,却把研发团队留在一线城市。
行业细分:电商与游戏仍是最大蓄水池?
工信部把持证企业再细分,发现:
- 电子商务平台 11.7万家
- 网络游戏 4.3万家
- 企业服务SaaS 3.9万家
- 短视频与直播 2.8万家
- 在线教育 1.4万家
电商看似一家独大,实则内部极度分化:淘宝、京东、拼多多三家GMV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余11.69万家只能瓜分剩下的小微市场。游戏行业则呈现“二八定律”:版号收紧后,中小团队批量倒闭,Top20公司贡献了近80%的收入。
资本寒冬下的生死线:多少家能活过三年?
企查查把成立时间超过三年且仍“在业”的互联网主体筛出来,只剩38%。换句话说,每三家创业公司就有两家在三年内注销或转型。活下来的企业靠什么?

- 现金流正向:不靠融资也能撑18个月
- 细分赛道卡位:在冷门领域做到市占率第一
- 政策红利:拿到政府补贴或牌照壁垒
未来五年,增量会从哪里来?
工信部信息中心预测,到2028年持证互联网企业可能突破60万家,新增部分主要来自:
- 产业互联网: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催生SaaS需求
- AI原生应用:大模型落地带来新一轮创业潮
- 跨境服务:TikTok电商、Shein供应链带动上下游公司
但增量不等于“野蛮生长”。数据安全、算法备案、跨境传输三道合规门槛,会把至少30%的潜在玩家挡在门外。
常见疑问快问快答
Q:个体户做小程序商城算不算互联网公司?
A:只要申请到ICP备案,就算;但多数个体户只做了域名备案,没办ICP证,因此不在官方统计范围。
Q:为什么我在三四线城市看到大量“XX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却搜不到业务?
A:很多是空壳公司,用来开票、投标、申请补贴,实际没有真实业务。
Q:大厂裁员会不会让总数下降?
A:不会。大厂裁员只是人员优化,主体公司仍在;真正减少的是拿不到融资的中小团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