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联网进入壁垒?
互联网进入壁垒指的是新企业或个人在切入某一线上赛道时所遭遇的结构性阻力,这些阻力可能来自资金、技术、政策、品牌、网络效应等多个维度。壁垒越高,后来者需要付出的成本越大,成功概率越低。

最常见的五大壁垒类型
1. 资金壁垒:烧钱的游戏
问:为什么很多初创公司死在A轮?
答:因为获客成本(CAC)>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平台型产品前期需要补贴、投放、内容采买,动辄千万级预算。没有持续融资能力,现金流断裂只是时间问题。
2. 技术壁垒:算法与专利的护城河
• 核心算法:推荐系统、风控模型、实时音视频编解码等;
• 专利墙:头部公司通过大量专利封锁技术路径;
• 人才稀缺:高级算法工程师年薪百万,小公司抢不到人。
3. 政策与合规壁垒:看不见的玻璃门
问:做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直播带货,哪个环节最容易踩红线?
答:资质审批。例如:
• 在线医疗必须持有《互联网医院许可证》;
• 金融类App需要通过等保三级、获得小贷牌照;
• 跨境业务需解决数据出境安全评估。
政策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往往让中小团队直接出局。
4. 品牌与信任壁垒:用户心智的占领
• 搜索占位:百度前3页被竞品SEM+SEO垄断;
• 社交声量:微博、小红书、抖音话题被头部KOL占据;
• 安全背书:支付、云存储类产品,用户只敢选“大厂”。
新品牌想打破信任壁垒,需要事件营销+口碑裂变双轮驱动。
5. 网络效应与数据壁垒:越大越强
问:为什么微信难以被替代?
答:因为单边网络效应——你的朋友都在用,你不用就失去社交关系链。数据壁垒同理:更多用户→更丰富数据→更精准模型→更好体验→更多用户,形成闭环。

如何系统性降低创业门槛?
策略一:错位竞争,切细分场景
避开巨头主战场,寻找需求未被充分满足的长尾人群。例如:
• 拼多多早期聚焦“五环外”价格敏感用户;
• 小红书从“出境购物笔记”切入,而非直接对标微博。
策略二:借力云与低代码,压缩技术成本
• 云原生架构:用Serverless省去运维团队;
• 低代码平台:用Airtable、钉钉宜搭快速搭后台;
• 开源组件:直接复用Ant Design、Taro等成熟框架。
技术不再是唯一门槛,业务洞察+快速迭代才是关键。
策略三:政策套利窗口期
关注监管沙盒与地方试点政策。例如:
• 海南自贸港对跨境电商的税收优惠;
• 央行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允许初创企业参与钱包开发。
提前布局,可享受1-2年红利期。
策略四:冷启动的“三级火箭”模型
1. 工具获客:提供免费小工具(如Canva模板、剪映特效)积累种子用户;
2. 社群留存:将用户导入微信群/Discord,通过运营提升粘性;
3. 付费转化:推出高级会员、增值服务等实现商业闭环。
每一级火箭的燃料来自上一级,降低单点依赖风险。
策略五:数据合规的“最小可用”原则
• 只采集业务必需字段,减少敏感数据存储;
• 使用第三方合规SDK(如腾讯云隐私合规检测);
• 提前做PIA(个人信息影响评估),避免上线后整改。
合规不是成本,而是差异化竞争力——用户更愿意信任“透明”的产品。

未来三年,哪些赛道壁垒会降低?
1. AIGC工具:开源大模型(如Llama 2)降低算法门槛;
2. 跨境SaaS:海外支付、物流基础设施成熟,不再需要自建;
3. 银发经济:政策鼓励适老化改造,流量成本低于年轻人市场。
抓住技术周期与人口结构变化,壁垒反而成为新玩家的跳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