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盈利到底靠什么?
一句话:不靠卖药,靠“数据+服务+生态”。

1. 问诊付费:从“免费引流”到“分层收费”
早期平台用免费咨询抢用户,现在普遍把图文/语音/视频问诊拆成三档: - 普通图文:9.9~29元,解决常见病; - 语音速答:39~69元,医生在10分钟内响应; - 视频专病:99~299元,三甲副高以上坐镇。 平台抽佣20%~30%,医生拿大头,用户为“确定性”买单。
2. 电子处方+药品配送:毛利15%~25%的“隐形超市”
处方外流政策落地后,线上药房成为最大现金牛。 - 处方药:平台与药企直采,毛利18%左右; - OTC与保健品:毛利25%~35%,靠会员日冲量; - 冷链特药:毛利可达40%,但需自建冷链仓,重资产。 关键在“复诊续方”——老用户一年复购6~8次,比拉新成本低70%。
3. 企业健康管理:B端年客单价30万~300万
保险公司、大型国企、互联网大厂都在采购“团检+在线问诊+慢病管理”套餐。 - 保险公司:用线上健康管理降低赔付率,省1元赔付费愿意付0.3元服务费; - 企业HR:把员工在线问诊计入福利预算,人均年费300~600元; - 平台收益:一次性签约,按人头年费制,现金流极稳。
4. 数据变现:合规前提下的“二次掘金”
匿名化诊疗数据可卖给: - 药企:做真实世界研究,单份报告50万~200万; - 保险:用于精准定价,数据接口年费百万级; - 政府:公共卫生监测,按项目制结算。 前提是获得用户明示同意并通过三级等保,否则一票否决。
政策红利到底有哪些?
1. 医保在线支付:从“个别试点”到“全国推开”
2023年国家医保局发文,互联网复诊可统筹报销,封顶线参照当地三级医院。 - 患者自付比例下降30%~50%,平台订单量平均提升2.7倍; - 医保定点资质成为护城河,拿牌周期6~12个月,早拿早收割。

2. 处方外流“最后一公里”打通
“双通道”药店+线上平台备案即可承接处方。 - 医院端:减少药房排队,提升患者满意度; - 平台端:获得稳定处方源,单张处方客单价150~400元; - 监管端:电子追溯码全程留痕,假药风险可控。
3. 网售处方药负面清单大幅缩减
2024新版目录把精神类、麻醉类以外的大部分慢病用药全部放开。 - 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等病种线上渗透率预计从12%跃升至35%; - 平台SKU数量翻倍,长尾药品销售额贡献率提升到28%。
4. 数据要素“入表”政策落地
财政部明确合规医疗数据可作为无形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 - 估值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三选一; - 直接利好:融资时净资产增厚,银行授信额度提升30%以上; - 隐性利好:并购溢价空间打开,资本更愿意高价收购。
常见疑问拆解
Q:线上诊疗会不会被公立医院“降维打击”?
A:不会。公立医院在线服务定位是“补充”,且受编制、绩效限制,医生积极性有限。互联网平台用“收益分成+灵活排班”吸引医生,优质医生在线时长是公立互联网医院的3~5倍。
Q:政策会不会突然收紧?
A:概率低。互联网医疗已纳入“十四五”数字经济专项考核,地方政府有 KPI。只要平台守住数据安全、医保合规、医疗质量三条红线,政策红利至少延续到2028年。

Q:中小平台还有机会吗?
A:有,但必须垂直深耕。 - 聚焦单病种:如儿童哮喘、银屑病,建立专病数据库; - 绑定线下诊所:做“线上复诊+线下治疗”闭环,医保报销更顺畅; - 区域渗透:三四线城市医生资源稀缺,平台用“远程带教”换处方权。
未来三年盈利公式
盈利=(问诊量×客单价×毛利率)+(处方药GMV×15%~25%)+(企业健康套餐×客户数)+(数据许可费×合规系数)-(医生分成+冷链履约+营销费用)。 当问诊量≥100万/年、处方药GMV≥3亿元、企业客户≥200家时,模型即可跑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