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何选型?先看“三问”
选平台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的设备协议是否被平台原生支持?
- 我的IT团队能否在两周内完成POC验证?
- 平台收费模式是按设备数还是按数据量?
中小企业落地难点:资金、人才、场景
资金:一次性投入还是订阅制?
多数中小企业现金流紧张,**订阅制SaaS平台**可将初期成本降低60%以上。对比自建私有化部署,订阅制无需一次性采购服务器、数据库、安全设备。
人才:OT与IT如何融合?
传统OT工程师熟悉PLC、DCS,却对Kubernetes、MQTT陌生;IT工程师又缺乏工艺知识。**“双导师制”**是可行方案:平台方派驻OT顾问,企业IT人员跟班学习,三个月即可独立运维。
场景:从“可见”到“可预测”
很多老板以为装了SCADA就叫数字化,实则只是“可见”。真正的价值在于**预测性维护**与**能耗优化**。例如,某纺织厂通过振动传感器+AI算法,提前两周发现主电机轴承磨损,避免停产损失80万元。
平台选型七步法
- 列出全部设备清单:品牌、型号、协议、数据点位。
- 梳理业务痛点:停机、不良率、能耗、排产。
- 评估平台协议库:是否支持Modbus、OPC UA、Siemens S7、EtherNet/IP。
- 验证边缘计算能力:本地缓存、断点续传、毫秒级响应。
- 查看数据所有权条款:平台是否可二次商用你的数据。
- 计算三年TCO:订阅费、实施费、培训费、升级费。
- 签署SLA协议:明确数据延迟、服务可用性、故障赔偿。
中小企业常见误区
误区一:追求“大而全”
某五金厂选了国际头部平台,功能多达200+,结果只用到设备监控和报表两项,**每年浪费订阅费12万元**。
误区二:忽视数据治理
传感器采样频率设置过高,导致存储费用暴涨。**合理做法是**:关键设备1秒/次,一般设备10秒/次,非关键设备1分钟/次。

误区三:把平台当“万能药”
数字化无法解决工艺缺陷。某注塑厂模具设计本身存在冷却死角,平台只能报警,无法根治。应先做工艺优化,再上系统。
低成本落地路径:从“单点”到“闭环”
第一步:选一条产线做试点,只监控温度、压力、电流三个参数。
第二步:跑通数据链路,确保边缘网关→MQTT→平台→可视化仪表盘全流程稳定。
第三步:引入轻量AI模型,用三个月历史数据训练异常检测算法。
第四步:扩展到全车间,将试点经验复制到10条产线,周期控制在6个月以内。
未来趋势:工业PaaS与低代码
随着工业PaaS成熟,中小企业可通过**拖拽式低代码工具**自行开发应用。例如,某食品厂用低代码平台三天内搭建了“批次追溯”小程序,节省外包开发费5万元。
问答:边缘网关必须买工业级吗?
不一定。如果现场电磁干扰弱、温度在0~50℃,**商业级网关**即可满足需求,成本降低40%。但需做好散热与UPS备份。
问答:如何判断平台是否“锁死”数据?
查看API文档:若只提供只读接口,或导出格式为加密二进制,**即为锁死**。优选支持CSV、Parquet、JSON开放导出的平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