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旅游”成为高频搜索词,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互联网旅游企业到底靠什么赚钱? 本文结合最新行业图表,拆解在线旅游平台的多元盈利路径,并给出可落地的运营启示。

一、图表透露的三大收入支柱
根据QuestMobile与易观联合发布的《互联网旅游企业收入结构图》,佣金、广告、增值服务 占据了总营收的八成以上。
- 佣金收入:占比约52%——机票、酒店、门票的订单抽成仍是现金流发动机。
- 广告与营销:占比约21%——目的地推广、品牌展位、信息流投放。
- 增值服务:占比约17%——保险、签证、Wi-Fi、接送机等高毛利附加品。
剩余10%来自金融、会员、数据输出等创新业务,虽占比小,却决定未来天花板。
二、佣金模式:为什么OTA敢收15%?
很多人疑惑:酒店和航司为什么不自建直销渠道,甘愿被抽佣?
答案藏在流量成本里。以携程为例,其月活超2亿,平均获客成本不足15元,而单体酒店自建App的获客成本高达80~120元。OTA用规模效应摊薄了流量费用,酒店自然愿意让渡15%甚至更高的佣金。
此外,OTA还提供动态定价系统与库存管理工具,帮助酒店提升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这进一步巩固了佣金模式的合理性。

三、广告变现:从“卖位置”到“卖人群”
早期在线旅游平台的广告位简单粗暴:首页Banner、目的地频道置顶。如今,广告产品已进化到人群包精准投放。
例如,同程旅行与腾讯广告合作,将微信社交数据叠加出行意图标签,为泰国旅游局推送“亲子海岛”主题广告,CTR(点击率)提升3倍。广告主不再为“位置”付费,而是为高转化人群买单。
平台方则通过CPC、CPM、CPT混合计费,实现广告收入最大化。
四、增值服务:被忽视的利润金矿
一张机票的裸价利润可能不足5元,但附加服务能把客单价拉高30%以上。
- 保险:航意险佣金率可达40%,且理赔流程由保险公司承担,平台零成本。
- 签证:电子签毛利率高达60%,泰国、日本等热门国家需求稳定。
- 接送机:与本地车队分成,每单净赚20~50元,复购率超35%。
图表显示,增值服务用户占比仅28%,却贡献了45%的净利润,堪称“小而美”的现金牛。

五、金融与会员: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当流量红利见顶,头部平台开始挖掘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1. 旅游消费金融
去哪儿的“拿去花”、飞猪的“信用住”本质是场景分期。平台赚取2%~4%的息差,同时提升订单转化率。风控模型基于用户历史出行数据,坏账率低于传统消费贷。
2. 付费会员
携程超级会员年费88元,权益包括酒店折扣、机场贵宾厅、火车票抢票加速。财报显示,会员年均消费是非会员的2.7倍,续费率超60%,形成稳定现金流。
六、中小平台如何突围?
面对携程、美团的双寡头格局,垂直平台需错位竞争。
- 深耕细分场景:如“高铁游”“露营预订”等利基市场,佣金可谈到20%以上。
- 强化内容种草:小红书式攻略+小程序直链交易,缩短决策路径。
- 捆绑本地生活:与餐饮、演出票务打包销售,提升ARPU值。
案例:某西南区域平台专注“川藏线包车”,通过司机评价体系+实时路况直播,客单价突破8000元,净利润率维持在18%。
七、未来趋势:AI与数据资产化
图表预测,到2026年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将贡献35%的订单量。
平台正将用户搜索、浏览、支付数据训练成动态需求模型,实现“千人千面”的套餐定价。例如,同一航班经济舱,常旅客看到的加价服务可能是休息室券,而价格敏感用户则看到行李额折扣。
更前沿的尝试是数据API输出——向航司、景区售卖实时客流预测报告,按调用量收费,毛利率接近100%。
看懂互联网旅游企业的盈利逻辑,关键在于拆解收入结构、洞察用户场景、预判技术红利。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者,只要抓住“流量效率”与“价值深挖”两条主线,就能在万亿级赛道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