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移动互联网报告到底透露了什么?
2015年CNNIC、QuestMobile、TalkingData三家机构先后发布移动互联网报告,核心数据几乎一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突破6.2亿,移动流量占全网流量首次超过50%,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145分钟。这组数字背后,隐藏着用户行为、流量入口、广告预算的三重迁移。

用户行为发生了哪些不可逆变化?
1. 碎片化时间被彻底切割
过去PC时代,用户上网是“整块时间”;2015年手机让“3分钟、5分钟、10分钟”成为主流场景。QuestMobile数据显示,用户一天内打开APP次数平均54次,其中23次发生在通勤、排队、睡前。
2. 搜索不再是第一入口
2015年,社交信息流、应用商店、推送通知三大入口瓜分流量。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的日活分别达6.5亿、1.9亿、4800万,搜索份额首次跌破40%。
3. 支付闭环完成最后一击
支付宝+微信支付双雄并立,移动支付渗透率39.2%,直接催生O2O、内容付费、小程序三大商业模式。
---2015年移动营销怎么做?品牌主最焦虑的五个问题
Q1:预算怎么分?
答案:7:2:1。
- 70%投信息流原生广告(微信朋友圈、今日头条、腾讯新闻)
- 20%投应用商店ASO+积分墙(冲榜、关键词优化)
- 10%做品牌曝光(开机大屏、视频贴片)
Q2:内容形式选什么?
2015年跑量最快的三种素材:
- 15秒竖版短视频(抖音尚未上线,美拍、秒拍为主)
- 九宫格图文(微信朋友圈广告点击率2.8%,是banner的6倍)
- H5互动页(大众点评“霸王餐”H5,3天获客30万)

Q3:如何追踪效果?
技术栈升级:
- UTM参数+渠道包:区分安卓应用商店来源
- 深度链接(DeepLink):从广告直接跳转到APP指定页面
- 线下二维码:用“一物一码”把线下流量拉回线上
Q4:下沉市场值得做吗?
TalkingData把三四线城市用户定义为“价值洼地”:
- 设备均价低于1200元,但换机周期仅10个月
- 对现金红包、话费券敏感,安装APP意愿比一二线城市高37%
- 典型案例:快手2015年Q3新增用户62%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Q5:品牌号还有必要开吗?
微信官方在2015年8月推出“广告主-流量主”分成体系,结论很明确:
- 订阅号:适合做内容沉淀,但打开率已跌至8%
- 服务号:每月4次推送,更适合交易闭环(如招商银行余额变动提醒)
- 企业号:内测阶段,瞄准员工管理、渠道分销
实战案例拆解:三个预算100万的移动营销打法
案例A:饿了么“红包裂变”
- 投放渠道:微信朋友圈+QQ空间
- 核心机制:用户分享“满20减15”红包给好友,双方各得一张
- 数据结果:7天新增注册用户110万,获客成本0.9元/人
案例B:小红书“明星同款”
- 投放渠道:微博信息流+美拍KOL
- 内容策略:把林允、关晓彤的化妆包做成“清单H5”
- 数据结果:H5页面PV480万,直接带动小红书APP冲进App Store总榜第7

案例C:携程“机票盲盒”
- 投放渠道:今日头条+墨迹天气
- 玩法:用户支付66元可随机开出一张国内机票
- 数据结果:活动3天卖出9.2万份盲盒,微博话题阅读量2.1亿
2015年留下的三个未解难题
1. 流量越来越贵:广点通CPC从年初的0.8元涨到年底的2.3元,如何破局?
2. 数据孤岛:微信、支付宝、今日头条各自为政,品牌方无法打通用户画像
3. 创意枯竭:用户对“裂变红包”“拼团”开始免疫,下一轮增长靠什么?
这些问题,直到2016年小程序上线、信息流算法升级、短视频爆发,才给出新的答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