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家食药监总局连发三份文件,把“互联网药店”推上风口浪尖。很多消费者第一次听说“网售处方药”可以合法化,却又担心“网上买药安全吗”。下面用问答形式,把当年政策、平台资质、购药流程、风险点一次讲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017年互联网药店政策到底改了什么?
关键词:网售处方药放开、第三方平台试点、电子处方流转
- 《网络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零售连锁企业可网售处方药,单体药店禁止。
- 河北、上海、广东三地率先试点“第三方平台”模式,天猫医药馆、京东大药房拿到首批入场券。
- 电子处方必须来源于“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且处方有效期不超过三天。
一句话:2017年不是全面放开,而是“有限试点+严格准入”。
---网上买药安全吗?先看平台有没有“两证”
判断安全与否,先查两证: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在网站底部能找到编号,格式“(省简称)-非经营性-年份-编号”。
- 《药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必须含“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
打开国家药监局官网→“药品网络销售备案”栏目,输入域名即可核验。若查不到,立即关闭页面。
---2017年购药流程与线下有何不同?
1. 处方药:电子处方是硬门槛
流程:在线问诊→执业医师开具电子处方→药师审方→平台发药。 注意:任何“无需处方直接下单”的链接均属违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非处方药:三步即可签收
选药→加入购物车→提交身份证后四位→签收时出示身份证原件。 2017年起,快递面单必须隐去药品名称,只显示“医药用品”。
---常见陷阱:2017年消费者踩过的坑
陷阱类型 | 案例 | 识别方法 |
---|---|---|
假“进口药” | 朋友圈代购“日本止痛片”无中文标签 | 进口药必须有国药准字J+8位数字 |
价格欺诈 | 先提价再打折,最终比药店贵30% | 用“历史价格查询”插件比对30天曲线 |
虚假问诊 | 平台雇“影子医生”秒开处方 | 登录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医师执业编号 |
如何降低网购药品风险?五张清单一次给全
1. 平台清单
- 天猫医药馆(阿里健康大药房)
- 京东大药房
- 1药网(壹药网)
- 叮当快药(线下连锁支撑)
2. 药品批准文号清单
- 国产药:国药准字H(化学药)、Z(中成药)、S(生物制品)+8位数字
- 进口药:国药准字J+8位数字
- 若出现“卫食健字”“消字号”,立即退货
3. 包装验真清单
- 最小包装必须带追溯码,微信扫码能查到“首次查询时间”
- 包装盒无破损、无二次封签
- 内附说明书纸质版,电子版无效
4. 支付与售后清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使用平台担保交易,拒绝微信私下转账
- 保留订单截图、聊天记录、快递面单至少180天
- 签收7天内可申请“药品质量原因”退货
5. 应急处理清单
- 出现不良反应,立即拨打12331食药监局热线
- 登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在线填报
- 保存剩余药品、包装、发票,供检验机构取样
2017年互联网药店的后续影响
当年试点为2019年《药品管理法》修订提供了数据支撑:电子处方流转量突破1.2亿单,投诉率仅0.03%,远低于线下零售药店的0.18%。
对消费者而言,最大的变化是“选择权”扩大:慢病患者不必每月跑医院排队,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用药一键续方;偏远地区也能买到罕见病药。
对行业而言,2017年成为分水岭:传统连锁药店开始自建O2O小程序,医药流通企业加速并购,市场集中度从“小散乱”走向“头部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