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到底还能火多久?
**至少五年,但形态会彻底变样。** 政策、技术、用户习惯三大变量正在重塑赛道: - **政策**:北上广深已把“合规运力”写进十四五交通规划,不合规车辆退场倒计时; - **技术**:L4级Robotaxi在亦庄、嘉定等地常态化运营,2026年或大规模商业化; - **用户**:95后更愿意为“准时、干净、无打扰”买单,价格敏感度下降。 ---为什么网约车订单量还在涨,司机却喊赚不到钱?
**平台抽成与运力过剩是主因。** - **抽成**:主流平台平均抽成区间**27%—34%**,高峰期叠加动态调价,乘客支付的钱只有六成进到司机口袋; - **运力**:2023年交通部数据显示,全国持证网约车司机突破650万,比疫情前翻了一倍,而日均订单仅增长18%,**人均日单量从26单跌到17单**。 ---共享两轮(电单车/单车)是不是伪需求?
**不是伪需求,是“场景需求”。** - **3公里以内**:电单车比地铁快、比打车省,校园、景区、封闭园区是黄金场景; - **成本模型**:一辆电单车日均3.5单即可盈亏平衡,**哈啰、青桔已在200个三四线城市跑通**; - **政策红线**:一线城市严控投放量,北京2024年电单车总量上限**不超过20万辆**,倒逼企业做“动态调度”。 ---自动驾驶出租车会干掉网约车司机吗?
**短期不会,长期必然。** - **成本拐点**:目前Robotaxi每公里成本**2.8元**(含安全员),网约车是**2.2元**;当激光雷达降到**500美元以内**,成本将反超; - **监管沙盒**:北京、深圳已允许“无人化载人收费”,但限定区域、限定时段,**2025年前仍是“人机混跑”阶段**; - **司机转型**:平台已开始招募“远程安全员”,月薪**8000—12000元**,要求熟悉交通法规、能快速接管车辆。 ---互联网出行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
**能源、物流、数据。** - **能源**:滴滴小桔充电2023年日均充电量**2500万度**,占全国公共充电桩**12%**,成为隐形“售电公司”; - **物流**:曹操出行切入“同城货运”,用网约车司机闲时运力送快递,**单均毛利比载人高18%**; - **数据**:高德、百度把实时轨迹数据卖给城市交管部门,**一个红绿灯优化方案报价50万起**。 ---用户最在意的体验到底是什么?
**不是便宜,是“确定性”。** - **等车时间**:高德打车“行程ETA”误差超过3分钟,投诉率飙升**47%**; - **车内环境**:T3出行强制“一客一消毒”后,五星好评率从**82%涨到93%**; - **支付透明**:花小猪因“预估价与实际价差异大”被消协点名,**客单价下降11%仍难挽回口碑**。 ---中小平台还有机会吗?
**垂直场景+差异化运力是突破口。** - **场景**:如“母婴专车”配备儿童座椅,“就医专线”绑定三甲医院号源; - **运力**:与地方出租车公司深度绑定,**用“公车公营”打合规牌**,如南京的“T3出行”; - **技术**:接入聚合平台(高德、美团)做“运力供应商”,**抽成降到15%以内**,靠规模赚返佣。 ---写在最后:别盯着补贴,盯效率
**共享出行的终局不是“谁烧得起钱”,而是“谁能让车跑得更满”。** - **动态定价**:用算法把早高峰的“空驶率”从**35%压到20%**,司机时薪立涨**42元**; - **车位共享**:与商场合作夜间包月车位,**每车每月节省800元停车费**; - **碳积分交易**:北京试点“出行碳普惠”,用户坐地铁、骑电单车攒的积分可换打车券,**平台用积分换碳排放配额再卖给高耗能企业**,一单两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