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联网出行市场?它包含哪些细分领域?
互联网出行市场指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连接乘客与运力资源的商业生态,核心解决“人”与“位移”的匹配效率问题。当前主流赛道包括:
网约车(快车、专车、顺风车)
分时租赁(共享汽车、共享电单车)
MaaS(出行即服务,整合公交、地铁、打车、租车的一站式平台)
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Robotaxi、无人配送)

未来五年用户规模到底能涨多少?
综合艾瑞、德勤、贝恩三家机构的模型,2024-2028年全球互联网出行活跃用户年复合增长率(CAGR)预计为12.7%,其中:
• 亚太市场贡献增量的58%,中国仍是绝对主力;
• 拉美、中东、非洲因智能手机普及率提升,CAGR高达18.3%;
• 北美、欧洲进入存量深耕阶段,CAGR放缓至6.8%。
自问自答:为什么亚太还能保持两位数增长?答案在于下沉市场渗透率仍不足30%,叠加公共交通数字化升级带来的二次红利。
哪些变量会左右增长曲线?
1. 政策松紧度
中国“网约车合规化”进入深水区,牌照成本抬高,中小平台加速出清;
欧盟《数字服务法》要求平台披露算法逻辑,合规投入或占营收的3%-5%。
2. 技术拐点
L4级Robotaxi若能在2026年前实现单车日均接单20单,将直接分流30%的网约车需求;
车路协同示范区从16城扩至50城,红绿灯协同可降低12%的空驶率。
3. 用户钱包份额
经济波动期,“价格敏感型”用户占比从42%升至57%,顺风车、拼车模式受益;
高端用户更看重“时间确定性”,愿意为预约制服务溢价15%-20%。
平台如何抓住增量?三大打法拆解
打法一:下沉市场“毛细血管”渗透
• 县城及县级市目前日均订单密度仅为一线城市的1/8;
• 通过“司机合伙人”轻资产模式,平台方车辆投入成本下降60%;
• 与本地生活APP(如社区团购)交叉导流,获客成本可压缩至15元/人。

打法二:高频带低频的“超级会员”
滴滴、高德、美团均已试水:
9.9元月卡=5张快车券+3张共享单车券+1次租车满减,
用户ARPU值提升38%,次月留存率提高22个百分点。
打法三:数据变现“第二增长曲线”
• 匿名化轨迹数据与商业地产合作,预测客流峰值,单条数据包售价0.02元;
• 车险公司根据急刹、超速频次动态定价,平台抽佣20%。
投资者最关心:哪个赛道ROI更高?
用“市场规模×增速×政策风险”三维打分:
- 共享电单车:8.5/10,二三线城市“最后三公里”刚需,政策窗口期2-3年;
- 顺风车:7.8/10,轻资产、高毛利,但需解决安全合规痛点;
- Robotaxi:6.2/10,长期天花板极高,短期烧钱百亿级,适合战略投资。
用户端会出现哪些新需求?
1. “一键式跨城”:高铁+网约车+共享汽车打包,价格比直飞便宜40%;
2. “静音车厢”:95后用户中63%愿意为无通话环境溢价10%;
3. “宠物友好车”:携宠出行订单年增140%,平台通过可拆洗座套降低司机顾虑。
未来五年时间轴:关键里程碑
2024Q4:全国网约车合规率目标90%,中小平台并购潮开启;
2025H2:首批规模化Robotaxi在苏州、深圳取消安全员;
2026:MaaS平台日活破亿,地铁二维码与打车APP实现“一码通行”;
2027:共享电单车投放总量管控政策全面落地,行业进入精细化运营;
2028:基于碳账户的“绿色出行积分”可兑换数字人民币,预计撬动8%的增量需求。

尾声:留给创业者的窗口还有多大?
如果把2024年的互联网出行比作一场马拉松,现在刚跑到15公里处——头部平台已领先5公里,但赛道足够宽,垂直场景(如老人打车、就医接送)、技术外包(高精地图更新、司机培训SaaS)、绿色运力(换电、氢燃料车队)仍有缝隙机会。真正的胜负手在于:谁能用最低成本解决“安全、价格、效率”的不可能三角。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