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移动互联网市场现状_移动营销怎么做

新网编辑 7 0

2016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6年,中国网民规模突破7.31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高达95.1%,几乎人手一部智能终端。这一年,4G基站总数达到263万个,平均下载速率比2015年提升近一倍,短视频、直播、O2O、共享经济全面爆发。对品牌主而言,流量红利仍在,但获客成本已悄然上涨30%—50%,粗放式投放不再奏效。

2016移动互联网市场现状_移动营销怎么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户行为发生了哪些不可逆的变化?

  • 碎片化时间进一步切割:人均单日解锁手机122次,单次停留时长仅1分10秒,品牌必须在3秒内抓住注意力。
  • 场景化需求爆发:“附近”“马上”“现在”成为搜索热词,LBS+支付的闭环让“所见即所得”成为标配。
  • 社交信任替代广告:朋友圈、微博、QQ空间里的好友推荐,转化率比Banner高出4—7倍

移动营销预算该如何重新分配?

2016年Q3,主流广告主把60%—70%预算从PC端迁移到移动端,但钱花在哪儿才有效?

1.信息流广告:原生即王道

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微博粉丝通的信息流CPC均值从年初的0.8元涨到2.3元,但CTR同步提升40%。秘诀在于千人千面的创意库:一条计划配50套素材,24小时内淘汰表现最差的30%,持续迭代。

2.短视频与直播:抢占“杀时间”场景

秒拍、美拍、映客、花椒DAU总和破亿。品牌主用“网红+直播+优惠券”组合,ROI可达1:5。关键指标不是观看人数,而是互动率(弹幕+点赞/观看),高于8%才有放量价值。

3.微信生态:把CRM搬进IM

微信公众号突破1200万个,平均打开率跌至5%。破局点在于服务号+卡包+小程序:屈臣氏通过“附近的小程序”派发门店券,核销率高达62%,远高于传统短信券的3%。


如何衡量2016移动营销的真实效果?

别再只看曝光和点击,2016年行业共识是“效果三层漏斗”

2016移动互联网市场现状_移动营销怎么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触达层:UV、曝光占比、可见曝光(Viewability)≥50%才算有效。
  2. 互动层:深度停留(>15秒)、视频完播率、社交分享数。
  3. 生意层:到店核销、App激活成本、LTV/CAC≥3。

以大众点评“517吃货节”为例,通过Wi-Fi探针+支付数据追踪线下到店,最终发现信息流广告带来的食客人均客单价高出团购用户18%,直接决定下一年预算翻倍。


中小品牌在2016如何低成本突围?

预算不足百万,也能分一杯羹,关键是“借势+裂变”

  • 借势热点:奥运期间,Keep推出“8分钟腹肌轰炸”挑战,微博话题阅读2.7亿,App日增用户30万,成本不到20万。
  • 社群裂变:拼多多前身“拼好货”用1元拼团+微信群分享,3个月积累1000万付费用户,获客成本仅5元。
  • 线下反哺线上:三只松鼠在快递箱印上“扫码抽奖”,包裹到达当天微信增粉率25%,复购周期缩短20天。

2016年踩过的坑,2024年别再重蹈

回看那一年,最常见的三大误区今天依旧存在:

  1. 盲目追求下载量:某P2P平台花300万买量,次日留存仅8%,坏账率却飙升,只因渠道掺了40%假量。
  2. 忽略创意迭代:同一套Banner投30天,CTR从2%跌到0.2%,却怪平台流量质量差。
  3. 轻视数据归因:把App激活全部归功于最后一次点击,忽视微信朋友圈种草、百度搜索比价的多点贡献,导致预算错配50%以上。

面向2017,2016留下的三个锦囊

如果只能带走三句话,请记住:

  • 移动营销=场景×内容×数据,缺一不可。
  • 预算永远向可衡量的渠道倾斜,哪怕它再小。
  • 用户注意力是稀缺货币,先提供价值,再谈转化。

2016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像一场刚刚提速的高铁,有人被甩下站台,也有人找到座位。看懂数据、抓住场景、深耕内容,才能在下一年继续留在车上。

2016移动互联网市场现状_移动营销怎么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