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汽车到底是什么?
**互联网汽车≠传统汽车+大屏**,它是一套以数据为燃料、以云端为大脑、以车端为终端的“移动智能终端”。 - 核心特征:实时在线、整车OTA、车路协同、生态开放 - 技术底座:5G+V2X、边缘计算、AI芯片、操作系统 - 商业模式:硬件一次性收入→软件订阅+数据运营+生态分成 ---未来十年,市场蛋糕有多大?
**全球市场规模:从2023年的2700亿美元跃升至2033年的1.8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1%**。 区域节奏: - 中国:政策+基建双轮驱动,2025年L2+渗透率破60%,2030年L4 Robotaxi规模商用 - 北美:特斯拉、Waymo领跑,软件订阅ARPU值已超2400美元/年 - 欧洲:碳排法规倒逼,车企被迫转型,软件收入占比2030年将达25% ---投资互联网汽车,到底赚哪几层钱?
**第一层:硬件毛利** - 激光雷达、域控、800V高压平台仍是稀缺赛道,2026年前供不应求 - 风险提示:硬件标准化后毛利将跌破15%,需提前布局下一代差异化器件 **第二层:软件订阅** - 典型案例:特斯拉FSD北美售价1.5万美元,毛利率>90% - 国内玩家打法:按功能按月付费,平均客单价300-800元/月,复购率超70% **第三层:数据资产** - 单车每日产生4TB数据,脱敏后可卖保险、卖地图、卖广告 - 监管红线: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车内处理原则”,合规成本≈单车200元/年 ---哪些细分赛道最值得提前卡位?
1. **车规级芯片** - 2024年国产替代率仅12%,地平线、黑芝麻市占率快速提升 - 技术门槛:AEC-Q100 Grade2认证+功能安全ASIL-D 2. **操作系统** - 鸿蒙座舱已装机超200万辆,生态伙伴分成比例3:7(华为:车企) - 开源路线:AliOS Things、斑马智行正在抢B端市场 3. **Robotaxi运营** - 北京亦庄试点:单车日均接单18单,每公里成本1.8元(含安全员) - 盈利拐点:2027年安全员下车,成本降至1.2元/公里,与网约车持平 ---普通投资者如何低风险参与?
**二级市场:盯住三条主线** - 上游:激光雷达(禾赛科技)、碳化硅(天岳先进) - 中游:域控制器(德赛西威)、操作系统(中科创达) - 下游:出行平台(如祺出行已递表港交所) **一级市场:关注Pre-IPO项目** - 车规MCU:芯驰科技最后一轮融资估值200亿元,2025年科创板预期 - 高精地图:宽凳科技甲级测绘资质稀缺,腾讯连续三轮加注 ---最大的风险点在哪里?
**技术路线之争** - 激光雷达 VS 纯视觉:2026年见分晓,押错方向可能血本无归 - 换电 VS 超充:蔚来换电站单站投入300万元,回本周期>5年 **政策黑天鹅** - 数据跨境传输:特斯拉中国数据中心落地上海,但出口车型仍需单独审查 - 地方准入: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牌照政策差异,直接影响Robotaxi投放节奏 ---未来十年的终局猜想
**2033年的出行场景** - 个人购车比例降至40%,多数人订阅“出行套餐” - 车企利润结构:硬件30%+软件40%+数据30% - 赢家画像:掌握OS+芯片+云端全栈能力的“系统级公司”,市值将超越今天的苹果 ---自问自答:现在入场晚不晚?
问:行业泡沫是不是已经很大? 答:自动驾驶赛道估值回调40%,**正是捡筹码窗口期**。 问:没有技术背景也能投吗? 答:买ETF(如516110智能汽车ETF)+定投龙头,**年化收益可跑赢沪深300约8-12个百分点**。 问:政策会不会突然踩刹车? 答:工信部已明确2025年前L3准入法规落地,**政策底已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