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为何连续三个季度走低?
奥维云网最新周报显示,2024年Q1国内互联网电视零售量同比下降11.4%,**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季度负增长**。原因并不单一:

- 换新周期延长:疫情期间的“宅经济”透支了需求,平均换机周期从5.2年拉长到6.8年。
- 面板价格波动:55吋液晶面板去年Q4反弹15%,品牌被迫提价,抑制了价格敏感型消费。
- 内容生态瓶颈:爱优腾会员费普涨,叠加投屏限制,用户开始用“平板+投影仪”替代大屏。
2024年还值得入手吗?先看三大核心指标
1. 价格:618前夕已出现“二次探底”
4月起,TCL、海信陆续启动“面板降价传导”,**55吋4K机型线上均价击穿1899元**,低于2020年水平。若预算在2000元以内,现在可视为阶段性底部。
2. 技术:MiniLED与QLED进入普及拐点
供应链消息称,MiniLED背光模组成本下降30%,**65吋MiniLED电视年内有望跌破4000元**。对比传统LCD,其对比度提升10倍,且烧屏风险低于OLED。
3. 内容:广电总局整治“套娃收费”带来转机
6月起实施的《互联网电视管理新规》要求,**开机广告不得超过30秒且需一键关闭**,同时限制平台“二次付费”。这意味着会员费可能下调,体验回归硬件本身。
选购避坑:90%用户忽略的四个细节
细节一:MEMC运动补偿是否“真120Hz”
部分品牌用DLG技术“假120Hz”,实际刷新率仅60Hz。测试方法:播放24帧电影,观察高速场景是否拖影。

细节二:HDMI 2.1接口数量决定主机兼容性
PS5/XSX玩家需至少2个满血HDMI 2.1(48Gbps),否则4K 120Hz游戏会强制降至4K 60Hz。
细节三:开机广告能否永久关闭
小米/华为部分机型需联系客服提供MAC地址才能关闭,购前务必咨询官方渠道。
细节四:售后按“购机发票”而非“激活日期”计算

电商大促期间可能出现“库存机”,保修期被提前消耗。收到后第一时间查询序列号激活时间。
未来三年趋势:电视会消失吗?
行业分析师给出两种路径:
- 场景融合:电视与智能投影、AR眼镜形成“多屏矩阵”,65吋以上大屏主打影音发烧友,小尺寸被便携设备替代。
- 功能升维:搭载AIGC的电视成为家庭中枢,例如通过语音生成个性化健身课程,或实时翻译外语直播。
无论哪种路径,**硬件利润将持续低于3%**,厂商竞争转向“内容分成+云服务”。对用户而言,2024年低价抄底一台高配置机型,或许能撑到下一轮技术革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