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业互联网连接数?为什么它成为政策与资本共同盯紧的指标?
工业互联网连接数,指在工业现场、边缘网关、云端平台之间实现数据互通的活跃设备节点总量。它不仅包括传统PLC、CNC、机器人,也涵盖新增加的5G工业终端、AI摄像头、能耗传感器等。工信部在《“十四五”智能制造规划》中首次把“连接数年均复合增长率≥25%”列为量化考核,原因有三:

- 连接数直接反映数字化渗透深度,比单纯产值更真实。
- 连接数与平台订阅费、增值服务费呈指数级正相关,资本市场用其估算SaaS企业PS估值。
- 连接数还是碳排双控的“影子指标”,每新增1万个连接节点平均降低2.3%单位能耗。
当前全球与中国连接数基线:到底处于什么阶段?
根据IoT Analytics最新报告,2023年全球工业活跃连接数约18.7亿,中国占38%,约7.1亿。横向对比:消费互联网全球连接数已逼近55亿,增速放缓至6%,而工业互联网仍以27.8%复合增速扩张,处于“青春期”。
细分结构来看:
- 工厂内网(OT域)连接:4.3亿,占比61%,主要由存量设备加装数采网关贡献。
- 广域低功耗连接(NB-IoT/LTE-Cat1):1.6亿,占比22%,用于能耗监测、环保监测。
- 5G+TSN确定性网络连接:0.8亿,占比11%,但年增速高达92%,是最大变量。
- 卫星物联网备份链路:0.4亿,占比6%,在油气、矿山场景快速渗透。
预测模型拆解:如何自下而上计算未来五年规模?
Step1 确定驱动因子
用“存量替换率+新增渗透率”双因子法,比纯粹线性外推更可靠。
- 存量替换率:指传统设备通过加装模组、更换控制器实现联网的比例。2023年约为12%,随芯片成本下降,预计2028年升至35%。
- 新增渗透率:指新出厂设备原生具备联网功能的比例。2023年为43%,预计2028年达78%。
Step2 建立设备级映射表
把工业现场拆成六大类资产,分别给连接系数:
资产类别 | 2023存量(万台) | 年新增(万台) | 单台连接节点数 |
---|---|---|---|
数控机床 | 810 | 72 | 3.2 |
工业机器人 | 135 | 28 | 4.5 |
仪器仪表 | 4600 | 420 | 1.0 |
电机及驱动 | 12000 | 950 | 0.8 |
AGV/AMR | 18 | 7 | 2.1 |
环境传感器 | 2100 | 580 | 1.0 |
Step3 复合计算
以数控机床为例:

2024年连接数 = 810万×12%×3.2 + 72万×43%×3.2 ≈ 420万节点
2028年连接数 = (810+72×5)万×35%×3.2 + 72万×78%×5×3.2 ≈ 1,680万节点
重复上述步骤,汇总六大类资产,得出中国2028年工业连接数中位预测值:19.4亿,区间18.1–20.7亿(置信度80%)。
不确定性:哪些变量可能让预测失准?
自问:芯片供给再次紧张会怎样?
自答:若2025年MCU平均交期拉长至40周,存量替换率将下调至28%,总连接数减少1.1亿。
自问:地缘政治导致5G工业模组出口受限?
自答:NB-IoT+RedCap组合方案可部分替代,但单节点带宽下降60%,高实时场景会推迟两年,整体增速降至22%。

自问:企业因ROI不明确而压缩预算?
自答:当宏观PMI连续两个季度低于49,新增渗透率将回落至55%,模型需引入经济周期系数0.85。
落地建议:政府、平台、设备商分别如何卡位?
政府侧:把连接数纳入地方数字经济考核,但“质量权重”≥40%,防止只追数量。可通过“边缘计算券”补贴企业,降低首次联网门槛。
平台侧:提前布局“连接即服务(CaaS)”,把设备接入、协议转换、数据清洗打包成订阅包,按节点阶梯计价,锁定未来五年现金流。
设备商侧:在硬件BOM里预留标准化M.2接口,支持4G/5G/RedCap三模,减少二次开发;同时把连接数作为续费服务的计费锚点,从卖设备转向卖“节点年费”。
长尾场景彩蛋:最容易被忽视的增量在哪里?
冷链仓库的托盘定位标签,全国约3.2亿个托盘,目前联网率不足2%,若2026年强制国标要求全程温控可追溯,可一次性带来6000万新增连接。
化工园区的防爆型振动传感器,用于机泵预测性维护,单套装置平均布设120颗,全国2.1万套装置,渗透率从5%提升到30%,即可新增6300万节点。
矿山井下Wi-Fi6/6E自组网终端,因安全法规要求实时人员定位,2024年起山西、内蒙古大型矿井将批量部署,预计三年带来4500万连接。
把上述长尾场景叠加进模型,中国工业互联网连接数在2028年突破21亿的概率从25%提升到4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