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旅游风险有哪些_如何防范

新网编辑 9 0

一、互联网+旅游到底改变了什么?

过去报团靠门店,如今订票、订房、订车全在指尖完成。OTA平台、小程序、直播带货把线路价格打到透明,却也把信息不对称的隐患一并放大。看似便利的背后,游客与资源方之间多出了“数据黑箱”——一旦系统出错或商家跑路,维权难度陡增。

互联网+旅游风险有哪些_如何防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最常见的五大风险场景

1. 虚假宣传:滤镜景点与图文不符

网红博主用广角+修图把一条普通河道拍成“小马尔代夫”,结果游客到现场只见浑浊水沟。 自问:如何第一时间识破? 自答: - 查看最新三个月内的普通用户原图评价; - 在地图软件切到卫星模式,核对实景地貌; - 警惕“限时秒杀”“全网独家”等高压营销词。


2. 预付式陷阱:套餐券、年卡突然作废

2023年某亲子乐园爆雷,售出十万张年卡后连夜关门。 自问:买预付产品怎样降低损失? 自答: - 选择与银行或保险合作的资金托管平台; - 单次充值不超过未来三个月预计消费额; - 保留支付凭证、合同编号、客服聊天记录三件套。


3. 数据泄露:身份证、人脸被二次贩卖

订房时上传了身份证正反面,两周后接到“机票退改签”诈骗电话。 自问:上传敏感信息前要做哪些动作? 自答: - 认准HTTPS加密链接与公安部备案号; - 在图片加水印“仅用于XX平台订房”; - 旅行结束后立刻修改登录密码并开启二次验证。


4. 动态定价杀熟:老用户反而贵

同一房型,A账号显示380元,B账号显示420元。 自问:怎样避免被算法“画像”? 自答: - 用无痕模式+不同设备交叉比价; - 清除Cookie或更换浏览器再查价; - 关注航司/酒店官网的会员日,直连往往比OTA更低。


5. 行程变更无通知:航班取消、酒店超售

凌晨落地却被告知酒店满房,只能拖着行李满街找住宿。 自问:如何把被动变主动? 自答: - 出发前48小时、24小时、6小时三次确认订单状态; - 订阅航班动态短信,设置酒店客服微信; - 购买含“行程变更”条款的旅行险,理赔范围覆盖额外住宿与交通。

互联网+旅游风险有哪些_如何防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平台、商家、游客三方责任清单

  • 平台:建立先行赔付基金,对入驻商家进行季度资金流水审计。
  • 商家:公开退改规则,超售必须提供同级或升级住宿并补偿首晚房费。
  • 游客:阅读细则时重点看“不可抗力”“单方解约”两条,必要时录屏存证。

四、技术层面的风控工具箱

  1. 区块链电子合同:将订单、付款、改签记录写入链上,防篡改。
  2. AI图像识别:平台自动比对商家上传图片与全网实拍相似度,低于阈值即下架。
  3. 实时舆情监控:抓取微博、小红书关键词“避雷+目的地”,出现集中投诉立即触发人工审核。

五、典型案例复盘:云南某民宿跑路事件

2024年3月,小红书用户集中爆料“大理洱海某网红民宿突然停业,预付房费无法退还”。 事件脉络: - 2月初,民宿老板以装修升级为由,在抖音直播间低价预售五一房源; - 3月15日,房东因拖欠租金被强制收回物业; - 3月20日,消费者申请退款发现企业支付宝已注销。 教训提炼: - 直播间预售必须展示《特种行业许可证》与《消防验收合格证》; - 平台应强制商家缴纳保证金,金额不少于30天平均交易额; - 用户支付时使用信用卡,可走争议拒付通道追回资金。


六、未来趋势:监管沙盒与行业自律并行

文化和旅游部正在试点“旅游互联网+监管沙盒”,允许企业在限定区域测试新型预付、拼团模式,同时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对于游客而言,记住一句话:任何低于市场价30%以上的优惠,都要多问三个为什么。

互联网+旅游风险有哪些_如何防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