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把“科技强行”写进战略,但普通客户、小微商户、甚至内部员工常常只感受到“手机银行更快了”,却说不清背后到底用了哪些技术、这些技术怎样真正跑在业务里。下面用问答方式拆解:民生银行互联网科技应用有哪些?它们又是怎样一步步落地的?

一、民生银行的互联网科技到底指什么?
官方口径里,民生把科技分成“三层”:
- 底层基础设施:私有云、分布式核心、国产化数据库。
- 中间能力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5G。
- 上层场景:手机银行、企业网银、开放银行、供应链金融、远程银行。
二、私有云+分布式核心:为什么先动这两块?
问:传统IOE架构不是挺稳吗?
答:稳,但贵、慢、难扩容。2018年“双十一”手机银行交易峰值飙到平时8倍,老核心差点挂。于是民生启动“凌云工程”,把账务核心拆成300+微服务,跑在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上。
落地步骤
- 选型:先挑借记卡子系统做试点,失败只影响一类卡,风险可控。
- 双轨:新老核心并行跑半年,日终对账差异率压到0.001%才全量切换。
- 灰度:按客户号尾号分批迁移,每批5%,出现延迟超50ms立即回滚。
三、人工智能用在哪?不是只会刷脸
问:AI在民生是不是等于人脸登录?
答:那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跑量的是风控与运营。
1. 实时反欺诈
信用卡交易0.01秒内跑完200+维度的GBDT模型,2023年拦截伪冒交易金额超14亿元。

2. 智能客服
“小M”机器人日均对话120万次,意图识别准确率93%,复杂问题自动转人工坐席,平均等待时长从45秒降到12秒。
3. 企业开户OCR
营业执照、公章、法人身份证一次拍照,字段级识别准确率98%,开户时间从2小时缩到15分钟。
四、区块链:不是噱头,而是用来“对账”
问:区块链到底解决了什么痛点?
答:跨机构数据不一致。
民生银行与中信、苏宁等共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把信用证、福费廷等业务上链。过去银行间单据邮寄需要3-5天,现在链上秒级确认,**2023年平台累计交易规模突破6000亿元**。
落地关键点

- 只把“关键字段”上链,避免性能瓶颈。
- 采用国密算法,通过央行金融区块链测评。
- 设置“监管节点”,央行可随时穿透式查看。
五、开放银行:API怎么收费?
问:开放银行是不是把客户数据免费送人?
答:数据不离行,按调用量阶梯计价。
民生开放银行门户对外提供1200+接口,覆盖账户、支付、理财、贷款。计费模式:
- 基础查询类:每千次5元。
- 交易类:按交易金额的0.02‰收取。
- 风控评分:每调用0.1元。
某头部出行App接入“零钱理财”接口后,用户七日留存率提升18%,民生从中获得日均沉淀资金超30亿元。
六、远程银行:5G+视频坐席如何落地?
问:视频柜员会不会只是“高级QQ”?
答:背后是5G切片专网+国密加密,合规且低延迟。
2022年疫情期间,武汉分行试点“云柜员”,客户在家用手机银行发起视频,柜员在后台集中办公区完成面签、挂失、大额转账等20余项业务。**单日峰值办理量相当于10个物理网点**。
技术细节
- 端到端时延<50ms,视频分辨率720p。
- 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双因子,误识率<0.1%。
- 全程录像存证,保存15年,可随时调阅。
七、小微商户的“物联网+供应链金融”怎么玩?
问:街边小卖部也能用物联网?
答:一个4G智能摄像头就能搞定。
民生与某饮料品牌合作:摄像头识别货架库存,数据回传云端,银行根据实时销量发放“货押贷”。
业务流程
- 摄像头每日自动盘点,库存误差<3%。
- 系统按“日均销量×单价×70%”核定授信额度。
- T+0放款,随借随还,年化利率最低4.8%。
试点三个月,覆盖2万家门店,户均贷款额度15万元,不良率0。
八、数据治理:技术之外的关键
问:技术都上了,数据质量跟不上怎么办?
答:民生成立“数据资产管理委员会”,由行长直接挂帅,技术+业务+法规三线并行。
- 标准先行:制定《数据标准管理办法》,客户、账户、交易三大主数据全行统一。
- 认责到人:每个字段都有“数据Owner”,质量问题72小时内闭环。
- 价值评估:数据资产入表试点,2023年数据估值超200亿元。
九、未来三年,民生科技还要做什么?
从内部路演PPT里扒出的三张路线图:
- 2024年完成核心系统100%分布式,单账户年成本从8元降到2元。
- 2025年AI模型全生命周期国产化,训练框架切换至MindSpore。
- 2026年数字人民币场景全覆盖,对公钱包数突破100万。
这些目标能否如期兑现,取决于组织、人才、合规三条暗线能否同步推进。技术从来不是独角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