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还会持续“造富”吗?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把“程序员”三个字推上了高薪神坛。今天再谈红利,很多人摇头:流量见顶、裁员不断、股价腰斩。但别忘了,**技术周期永远有下一波**。5G、AI、Web3、量子计算、低空经济……每一次基础设施升级,都会催生新的平台、新的商业模式。与其问“红利是否结束”,不如问“下一波红利在哪”。

二、未来十年最稳的五大岗位
1. 全栈AIGC工程师
为什么不是单纯的“算法工程师”?因为**大模型正在工具化**,调包就能跑通的时代,拼的是“端到端落地”:懂业务、懂数据、懂前后端、懂成本。能自己把大模型塞进小程序、塞进SaaS、塞进硬件的人,才是真正的稀缺。
2. 数据资产治理师
国家数据局挂牌,数据入表政策落地,企业突然发现自己囤了十年数据却不知道怎么“变现”。**能把脏数据洗成可交易资产的人**,就是下一个“注册会计师”。懂合规、懂估值、懂隐私计算,年薪百万只是起步。
3. 跨境数字营销操盘手
TikTok Shop、Temu、SHEIN已经把“国货出海”卷到极致,但**真正懂海外流量洼地、懂本地支付、懂灰产攻防**的人依旧稀缺。一个爆款素材能烧出千万GMV,操盘手直接拿利润分成。
4. 云原生安全架构师
上云容易守云难。2023年全球云安全事件增长38%,**能把K8s、零信任、DevSecOps串成一套可落地体系的人**,甲方开价300万都不嫌贵。证书只是门槛,真正值钱的是攻防实战经验。
5. 老年数字产品经理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破3亿,**会做大字体、语音交互、远程陪护场景**的产品经理,面对的是一片蓝海。别笑“夕阳红”,某头部App老年版DAU破千万,广告CPM比年轻版高3倍。

三、非技术岗还有机会吗?
运营:从“增长黑客”到“利润黑客”
烧钱买量的时代过去了,**能把LTV/CAC算到小数点后两位、能用A/B测试把续费提升5%**的运营,比只会投千川的吃香。私域、会员制、社群分层,都是利润挖掘机。
设计:AIGC淘汰的是“美工”,不是“创意总监”
Midjourney一天出100张图,但**能定义品牌视觉语言、能把AI图落地成可商用素材**的人,反而更贵。未来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审美+ prompt工程+版权风控。
四、新人如何切入?三条路径对比
- 路径A:校招卷大厂——适合学历过硬、能扛996的人。红利:体系化训练、股票。风险:HC缩减、晋升内卷。
- 路径B:中小厂做“多面手”——适合学习欲强、想快速试错的人。红利:业务闭环、期权弹性。风险:现金流不稳。
- 路径C:自由职业/超级个体——适合有作品集、能自营流量的人。红利:零通勤、利润全拿。风险:收入波动、社保自理。
五、35岁危机是伪命题吗?
问:为什么大厂裁员先动35岁?
答:因为**35岁还在做25岁的执行工作**。真正被淘汰的不是年龄,而是“性价比”。解法是:**把经验封装成可复用的方法论**。比如:
- 程序员→技术布道师/架构顾问
- 运营→私域操盘手培训导师
- 产品经理→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专家
**能带团队、能谈客户、能写白皮书的人**,永远缺。
六、最值得all in的三条赛道
1. 产业互联网
钢铁、化工、农业这些“土得掉渣”的行业,**数字化渗透率不到10%**。用SaaS改造一个环节,就能省上亿成本。痛点明确、付费意愿强,比C端烧钱故事靠谱。

2. AI+医疗
从影像辅助诊断到AI制药,**政策绿灯+刚需市场+高毛利**。门槛是医疗资质,但回报是十年长坡厚雪。
3. 绿色计算
数据中心耗电量占全球3%,**能帮企业省电费、拿碳积分**的技术,政府补贴直接到账。液冷、边缘计算、碳排放SaaS,都是千亿级市场。
七、给普通人的三点建议
- 别追风口,追“技能复利”:今天学大模型,明天学Stable Diffusion,不如深耕一个能持续迭代的技能,比如SQL+业务洞察。
- 把简历写成“解决方案”:不要写“负责XX系统”,要写“通过XX把客户续费率提升30%”。
- 提前囤“人脉存折”:行业微信群、GitHub合作、线下沙龙,五年后你会感谢今天加的好友。
八、最后一问:现在转行还来得及吗?
答:**只要目标行业还有“人才缺口”,就永远不晚**。2024年,大模型应用层、数据资产化、跨境出海,这三个领域的人才供给缺口仍在50%以上。与其焦虑,不如从今天开始刷LeetCode、跑通一个开源项目、约三个行业前辈喝咖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