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现状:装机、电量与结构
截至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突破29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占比首次过半**。火电仍是“压舱石”,但风光装机增速已连续五年保持在20%以上。全社会用电量8.6万亿千瓦时,第二产业占比66%,数据中心、充电桩等新兴负荷年增速超过25%。

未来五年装机增量将来自哪里?
自问:新增装机是否仍以风光为主? 自答:是的,但**“风光+储能”一体化项目**将成为主流。国家能源局已明确2025年新型储能规模达50GW以上,意味着每10GW风光将配套2GW储能。此外,核电审批加速,预计年均核准8-10台机组,2030年前再投运30GW。
电力市场化改革如何重塑电价?
自问:居民电价会大涨吗? 自答:不会。改革核心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即输配电价政府核定,发电侧与售电侧全面竞价。目前工商业用户已全部进入市场,居民农业仍执行目录电价,但**分时电价范围扩大**至所有省级电网,峰谷价差可达4:1。
现货市场对新能源意味着什么?
- **价格信号更精准**:中午光伏大发时段电价可能低至0.1元/千瓦时,倒逼配储或参与调峰。
- **收益模式多元化**:绿电交易+碳收益+容量补偿,风光电站综合电价有望稳定在0.35元/千瓦时以上。
- **省间壁垒逐步打破**:2024年起跨省现货交易电量不低于本地市场化电量20%,西北弃风弃光率有望降至2%以内。
储能赛道:谁将胜出?
自问:锂电储能是否一家独大? 自答:短期看是的,但**压缩空气与液流电池**将在长时储能场景分羹。2023年锂电储能系统成本已降至1.2元/Wh,但4小时以上项目占比不足15%。到2027年,压缩空气储能度电成本有望降至0.5元,与锂电在6小时场景打平。
虚拟电厂能否成为新增长极?
国家层面已出台《虚拟电厂管理规范》,明确**“聚合≥10MW即可参与现货”**。江苏、广东等地试点显示,虚拟电厂削峰响应收益可达2-5元/千瓦时,**工商业空调、充电桩、5G基站**成为三大优质资源池。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
煤电角色:从基荷到灵活调节
自问:煤电会被大规模淘汰吗? 自答:不会,但**“三改联动”**(节能、灵活性、供热改造)将成必选项。2023年已有超60%的30万千瓦级机组完成灵活性改造,最小技术出力降至30%额定容量。未来五年,煤电将更多**按“容量”而非“电量”**获取收益,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比例有望达50%。

电网投资重点:数字化与特高压
国家电网计划2024-2027年电网投资2.4万亿元,**数字化占比不低于20%**。新一代调度系统(D5000)将实现风光功率预测精度提升至96%,特高压直流工程将新增“沙漠戈壁荒漠”外送通道12条,年增输电能力3000万千瓦。
用户侧:微电网与分布式交易
自问:屋顶光伏能否隔墙售电? 自答:在江苏、浙江已可行。2024年起,**分布式光伏“整村汇流”**项目可接入县级虚拟电厂,富余电量以“点对点”方式售予邻近工厂,交易价差0.05-0.1元/千瓦时。预计2026年分布式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3%以上。
风险与挑战:消纳、技术、金融
- **消纳瓶颈**:2025年风光装机或达18亿千瓦,需同步建设200GW以上调节资源。
- **技术迭代**: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突破30%,但量产良率仍低于85%。
- **融资缺口**:风光大基地单GW投资约45亿元,按年均新增200GW计算,需9000亿元/年,绿色REITs与碳中和债将成为新工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