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超市如何提升客流量?先搞清“人为什么来”
每天路过却不下车、线上比价后转身离开、停车十分钟排队半小时……这些场景都在提醒我们:客流量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被“设计”出来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顾客为什么愿意进超市?
- 价格锚点:把鸡蛋、牛奶、大米做成“亏本引流品”,让顾客产生“这家店整体便宜”的心理锚点。
- 场景触发:在下班动线的主干道设置“即食晚餐岛”,用现烤面包、寿司、卤味的气味做“嗅觉广告”。
- 社交货币:把榴莲、车厘子、网红冰淇淋做成打卡点,让顾客拍照发朋友圈,带来二次传播。
2. 如何让顾客“多逛十分钟”?
动线设计不是玄学,而是数据科学:
- 热区冷区互补:把高频刚需的生鲜放在最深处,顾客必须穿过日化、百货才能到达,冷区自然被带热。
- 右行原则:大多数人进店后下意识右转,把高毛利、冲动型商品放在右侧第一组货架。
- “回”字陷阱:收银台外围做一圈“U形”促销堆头,排队结账时顺手再拿两件。
3. 线上流量怎么反哺线下?
别再做“小程序商城”这种鸡肋,试试“到店履约”:
- 抖音团购券必须到店核销,核销口放在超市最里面;
- 美团买菜做“今日下单,次日门店自提”,自提点旁边就是高毛利零食区;
- 社群接龙预售整箱啤酒,顾客到店提货时发一张“冰杯+下酒菜”组合券。
二、大型超市选址关键因素:一步错,步步被动
选址不是简单的“人流量大”,而是“有效人流量”与“成本黑洞”的博弈。
1. 商圈类型决定“谁来买”
商圈类型 | 主力客群 | 品类侧重 | 营业时间策略 |
---|---|---|---|
社区型 | 家庭主妇、老人 | 生鲜、日配、粮油 | 早市+晚市双高峰 |
写字楼型 | 白领、加班族 | 即食、咖啡、轻食 | 7:00-9:00、18:00-22:00 |
交通枢纽型 | 旅客、通勤族 | 包装食品、饮料、特产 | 全天候,节假日翻倍 |
2. 交通动线决定“能不能来”
自问自答:
Q:地铁口出来三百米,算好位置吗?
A:看人行道宽度。小于3米会被小摊贩挤占,顾客宁愿去对面商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Q:门口双向八车道,车流大就一定好吗?
A:没有左转车道或掉头口,车流再大也进不来。实测晚高峰掉头一次需等三个红灯,顾客直接放弃。
Q:地下停车场500个车位够吗?
A:周末家庭客单价高但停车久,500个车位在下午四点就饱和,后面来的顾客只能“转一圈就走”。
3. 竞争密度决定“能活多久”
用“三公里死亡圈”模型快速评估:
- 0.5公里内出现同体量超市:价格战一触即发,毛利被拉低。
- 1公里内有会员店:家庭批量采购被截胡,大包装卖不动。
- 3公里内有仓储式超市:低频高客单用户被吸走,库存周转压力倍增。
三、把“流量”变“留量”:两个实战案例
案例一:社区超市“早市+晚市”双高峰打法
背景:某二线城市社区店,周边三公里内三家竞品。
动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早上6:30开门,做“现磨豆浆+手工包子”组合,价格比路边摊低。
- 晚上19:00后,蔬菜、熟食买一送一,清库存同时制造“捡便宜”氛围。
- 每月8号“会员日”,凭手机号满100减20,锁定周边住户。
结果:三个月后日均客流从800人提升到1400人,生鲜损耗率下降。
案例二:写字楼地下超市“午休经济”模型
背景:CBD地下二层,上班族为主,传统超市日销不足万元。
动作:
- 11:00-13:30关闭超市一半照明,打造“暗光午餐区”,卖便当+现磨咖啡。
- 与楼上健身房合作,推出“健身餐月卡”,顾客每天到店取餐。
- 设置“10分钟快速收银通道”,只收微信/支付宝,不找零。
结果:午餐时段销售额占全天,客单价提升至38元。
四、未来三年,大型超市还要补的三门课
1. 数据颗粒度:从“每天卖多少”进化到“谁、几点、买了什么、和谁一起”。
2. 弹性供应链:天气预警提前48小时调整蔬菜订货量,暴雨天把雨伞堆头搬到入口。
3. 员工即媒体:让切肉师傅开直播教“如何挑牛排”,把后台变成前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