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整体景气度:复苏还是继续探底?
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但**第四季度环比回升**,让市场对2024年出现“弱复苏”抱有期待。关键观察点在于:

- **换机周期**:从平均36个月缩短至33个月,运营商补贴与AI功能成为催化剂。
- **库存水位**:头部品牌库存已回到健康区间,ODM厂商订单能见度提升至8–10周。
- **ASP(平均售价)**:高端机型占比提升,带动行业营收规模小幅增长。
供应链最新变化:谁在重构,谁在掉队?
1. 芯片:高通、联发科之外,第三极正在崛起?
自问:除了高通8 Gen3与联发科天玑9300,2024年还有谁能分食旗舰市场?
自答:**三星Exynos 2400**与**Google Tensor G4**将重返高端舞台,而紫光展锐的T820已在拉美、东南亚拿下百万级订单。
2. 屏幕:国产OLED份额首次过半,背后发生了什么?
京东方、天马、TCL华星合计拿下**全球柔性OLED 55%的出货量**,关键推手包括:
- iPhone 15系列对国产屏认证加速。
- LTPO+高频PWM调光技术成本下降。
- 三星Display将部分产能转向苹果IT面板,释放订单空间。
3. 影像:潜望长焦为何成为2024旗舰标配?
自问:潜望模组不是早在2019年就出现过吗?
自答:当年模组厚度>6 mm,如今**新一代棱镜OIS+双群组对焦**方案把厚度压缩到4.3 mm,且良率从60%提升到85%。供应链端,舜宇、大立光、Semco三家已锁定70%产能。
4. 电池与快充:硅碳负极进入“平价化”拐点
过去硅碳负极仅用于5000元以上旗舰,2024年**荣耀、Redmi、realme**将2000元档机型也推至**5500 mAh+90 W**组合。背后功臣是**贝特瑞第三代硅碳负极**量产成本降至$8/Wh,较2022年下降35%。
地缘政治与产能外迁:越南、印度谁更靠谱?
自问:苹果为何把更多iPhone 17 NPI放在印度?
自答:印度政府将**PLI激励计划延长一年**,并允许外资持股提高至74%,富士康、和硕追加投资合计超20亿美元。相比之下,越南土地与电力成本上涨,**工人月平均工资已突破400美元**,吸引力正在减弱。

AI手机:硬件先行,生态滞后?
2024年被称为“AI手机元年”,但**端侧70亿参数大模型**仍面临三大瓶颈:
- 内存:LPDDR5X 16 GB以上才能完整驻留模型。
- 散热:均热板面积需>3500 mm²,机身厚度增加0.3 mm。
- 功耗:连续对话场景下整机功耗飙升至8 W,续航缩水25%。
供应链反馈显示,**高通、联发科正与台积电合作N3E工艺**优化,预计2025年才能解决。
ODM格局:华勤、龙旗、闻泰三分天下,二线厂商还有机会吗?
自问:2023年华勤拿下三星A系列千万级订单,靠的是什么?
自答:**垂直整合能力**:华勤自有SMT产线、模具厂、自动化测试实验室,把BOM成本再降2%,交付周期缩短5天。二线厂商如中诺、天珑只能转向**运营商定制机与三防细分市场**。
价格段竞争:折叠屏能否突破万元以下?
供应链消息指出,**荣耀Magic V3**与**小米MIX Fold 4**将把起售价压到**7999元**,关键降本来自:
- 铰链:从140个零部件减至87个,成本下降18%。
- 盖板:CPI薄膜替代超薄玻璃,重量减轻8 g。
- 电池:双电芯方案改为单电芯+双接口,节省空间10%。
环保法规:欧盟“维修权”指令如何重塑设计?
2025年起,欧盟要求智能手机**电池必须可由用户自行更换**,且官方需提供至少7年配件。供应链已出现**模块化中框+易拉胶电池**方案,但整机厚度增加0.4 mm,防水等级从IP68降至IP65。

投资视角:哪些环节还有超额收益?
一级市场资金正涌向三大细分:
- **射频前端**:国产滤波器厂商诺思、开元通信估值翻倍。
- **VC均热板**:5G+AI双重散热需求,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5亿美元。
- **钛合金中框**:苹果Watch Ultra率先采用,手机端良率突破60%,成本已降至铝合金的2.5倍。
结语:2024年手机制造的胜负手
当AI、折叠屏、环保法规同时作用于供应链,**谁能把技术、成本、合规三点同时跑通**,谁就能在下一轮洗牌中占据主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