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保健饮品品牌林立,功能从护肝到助眠、从抗氧化到调节肠道,五花八门。面对货架上一排排瓶子,消费者最常问的两句话就是:“保健饮品哪个品牌好?”和“保健饮品怎么选?”。本文用通俗语言拆解行业现状,给出可落地的选购思路。

一、行业现状:谁在买?买什么?
根据《2024中国功能饮品消费报告》,25-45岁都市白领贡献了超过60%的销量,他们最关注的三类需求依次是:
• 抗疲劳(含牛磺酸、B族维生素)
• 肠道调节(益生菌、膳食纤维)
• 美容抗氧化(胶原蛋白、虾青素)
有趣的是,男性更偏好能量型,女性更偏好美容型,但两者共同点是:愿意为“0糖、0脂、低卡”溢价买单。
二、品牌横评:头部、新锐、代工三线格局
1. 传统头部:渠道深、背书强
红牛、东鹏特饮依旧占据能量饮料70%份额,优势在于线下便利店、加油站的高渗透率;Swisse、汤臣倍健则靠跨境电商+药店双通路,主打“进口原料+蓝帽子”双重信任。
2. 新锐网红:成分党、颜值控
WonderLab的益生菌固体饮料在小红书单月销量破千万;BuffX把软糖做成“助眠”“护眼”细分场景,用IP联名俘获Z世代。共同特点:成分透明、包装潮酷、DTC直营。
3. 代工白牌:低价走量
珠三角、长三角大量工厂提供“贴牌一站式”服务,30万可起订。虽然价格只有品牌方的1/3,但缺乏临床验证,复购率低于5%。

三、保健饮品怎么选?四步避坑法
Step1:看“蓝帽子”还是“SC”
蓝帽子标志=国家保健食品批准,功效宣称受法规限制,相对安全;仅有SC生产许可证的属于普通食品,不能写“降血脂”“提高免疫力”。
自问自答:没有蓝帽子就一定差吗?
答:不一定,益生菌固体饮料多数走普通食品路线,关键看菌株编号与临床文献。
Step2:读配料表顺序
法规要求按含量递减排列。如果水、白砂糖排在前两位,有效成分却排在香精之后,基本可以pass。
Step3:算剂量
以胶原蛋白为例,每天摄入2.5-5克才有皮肤改善的循证依据。如果一瓶只含1克,却要你一天喝3瓶,成本立刻翻倍。
Step4:查第三方检测报告
重点关注:
• 重金属、农残是否低于国家标准
• 活菌数是否达到宣称值(益生菌产品)
• 功效成分是否与标签一致
四、价格带与性价比拆解
价格带 | 代表产品 | 每日常规成本 | 适合人群 |
---|---|---|---|
≤5元 | 东鹏特饮250ml | 5元 | 司机、学生即时提神 |
5-15元 | WonderLab益生菌 | 12元 | 肠胃敏感上班族 |
15-30元 | Swisse水光瓶 | 25元 | 精致妈妈美容需求 |
≥30元 | 日本POLA抗糖饮 | 45元 | 高净值抗衰人群 |
性价比公式:单次有效剂量成本=零售价÷有效成分克数。用这条公式横向对比,就不会被“大瓶低价”迷惑。

五、典型疑问Q&A
Q:保健饮品能代替药物吗?
A:不能。即使获得蓝帽子,也只能辅助调节机体功能,不能替代降压药、降糖药。
Q:长期喝会不会伤肝?
A:重点看防腐剂与甜味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在国标范围内安全,但肝功能异常人群建议选择无防腐剂的小规格冷链产品。
Q:进口一定比国产好吗?
A:核心看原料来源与临床数据。日本辅酶Q10、法国胶原蛋白肽确实起步早,但国内如华熙生物的透明质酸也达到医药级标准。
六、未来趋势:三个关键词
1. 精准营养:通过基因检测定制维生素饮,已有初创公司拿到融资。
2. 环保包装:PLA可降解瓶、铝罐替代塑料,成为品牌ESG评分关键。
3. 功能零食化:软糖、果冻、气泡水形态继续细分,把“吃药式”补充变成“零食式”享受。
把握住以上脉络,再结合自身需求与预算,就能在琳琅满目的保健饮品货架前,快速锁定适合自己的那一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