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应急管理部等多部委密集发布客运新政,涉及线路审批、车辆技术、司机管理、票价机制、数据报送等五大板块。下面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拆解关键条款,并给出可落地的合规清单。

一、线路审批:省际包车是否还需要“一事一批”?
答:不再强制“一事一批”,但须提前7天备案。
根据《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23年第23号),省际包车从“许可制”改为“备案制”。企业只需在“互联网+监管”平台上传:
- 起讫地、主要途经地GPS轨迹图
- 车辆技术等级评定表
- 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及连续3年无重大事故证明
备案后系统自动生成电子包车客运标志牌,**无需再跑窗口盖章**。若行程变更超过30%,需重新备案。
---二、车辆技术:7月1日起哪些客车必须安装AEBS?
答:所有新出厂的营运客车,以及2021年前注册且未安装AEBS的在用客车。
《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JT/T 1094-2023)把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列为强制项目,并给出过渡期:

- 2024年7月1日起,**新车未装AEBS不得办理营运证**。
- 2025年12月31日前,**存量车必须完成加装或淘汰**。
加装费用可申请地方财政补贴,浙江、广东两地最高补贴单车8000元。
---三、司机管理:连续驾驶4小时强制休息如何落地?
答:通过“电子围栏+人脸识别”双验证。
新政要求:
- 车载终端每2分钟抓拍一次司机面部,**连续闭眼超过3秒即触发语音报警**。
- 车辆驶入高速服务区电子围栏后,**系统计时20分钟才允许重新启动**。
若企业擅自关闭设备,首次罚款5000元,第二次吊销线路经营权。
---四、票价机制:政府指导价是否全面放开?
答:仅放开竞争充分的线路,农村客运仍执行政府定价。

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道路客运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明确:
- 高铁覆盖区域内城际线路,**票价由市场调节,须提前7天公示**。
- 偏远山区、岛屿农村客运,**继续执行0.25元/人公里的基准价**。
企业若想涨价,需召开乘客代表听证会,并向属地交通、发改双部门备案。
---五、数据报送:哪些信息必须实时接入监管平台?
答:车辆位置、司机身份、客流人数、票价、保险五大类数据。
接入标准:
- 位置数据:每10秒上传一次经纬度,误差≤5米。
- 司机身份:每日首次启动车辆时,**必须刷身份证+人脸识别**。
- 客流人数:通过车载红外计数器自动统计,**误差超过3%将被预警**。
未按时上传的企业,**每车次罚款200元**;连续30天未传,列入行业黑名单。
---六、企业如何建立“一站式”合规台账?
建议用“三张表+一个库”:
- 车辆技术档案表:包含AEBS安装证明、二级维护记录、保险单。
- 司机资质跟踪表:身份证、从业证、体检报告、违法记分实时同步。
- 线路备案进度表:按日期列出备案号、电子标志牌编号、变更记录。
- 法规更新知识库:订阅交通部政务微信,**每周五推送政策解读PDF**,自动归档到企业网盘。
七、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
误区一:认为“备案制”等于“无需审批”。
实际仍需上传完整材料,**缺少驾驶员无事故证明会被系统自动退件**。
误区二:把农村客运当作“法外之地”。
2024年4月,贵州某县通村客车因超载2人被罚款3万元,**并暂停该线路半年**。
误区三:用第三方聚合平台售票可规避票价备案。
监管平台已打通OTA数据接口,**票价差异超过10%即触发红色预警**。
八、2025年可能落地的三大趋势
- 碳排放核算纳入年审:江苏、四川已试点,预计2025年全国推广。
- 包车业务全面电子化合同:纸质合同不再作为执法依据。
- 司机信用分跨省互认:广东、湖南、江西三省已签署备忘录。
客运企业若想抢占先机,现在就要把车辆技术档案、司机培训记录、电子合同模板全部数字化,并接入省级监管平台,避免政策落地时手忙脚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