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建材行业在“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双重背景下,经历了需求收缩、价格下探、环保加压的阵痛。许多老板在年底复盘时都会问:2015年建材行业前景如何?建材企业如何转型?本文用一线调研数据与真实案例拆解答案,帮你找到穿越周期的路径。

一、2015年建材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
1. 需求端:房地产新开工面积首次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4.7%,直接导致水泥、玻璃、陶瓷等大宗建材销量下滑。水泥产量24.7亿吨,同比降4.9%,为25年来首次负增长。
2. 价格端:PPI连续45个月为负
2015年建材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全年跌幅约6%,其中水泥均价跌破270元/吨,较2011年高点几近腰斩;浮法玻璃跌至58元/重量箱,行业亏损面超过30%。
3. 环保端:史上最严排放标准落地
《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颗粒物≤30mg/m³、SO₂≤200mg/m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提前执行。据工信部统计,2015年因环保不达标被关停的水泥熟料产能达3500万吨。
二、2015年建材行业前景如何?
答案:整体“L”型底部徘徊,但结构性机会凸显。
1. 传统大宗建材:进入存量博弈
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三大品类需求见顶,行业集中度提升成为主旋律。海螺水泥、金隅冀东、华新水泥等龙头通过并购把CR10从2010年的32%拉升到2015年的46%,小企业退出加速。

2. 新型建材:逆势两位数增长
- 石膏板:北新建材产能突破20亿㎡,市占率超50%,受益于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提升。
- LOW-E节能玻璃:南玻A、信义玻璃订单饱满,公共建筑强制节能标准带来增量。
- 预拌砂浆:政策“禁现”城市从2014年的127个增至2015年的323个,产量突破7000万吨。
3. 出口:一带一路打开新通道
2015年建材出口额达438亿美元,同比增长6.5%,其中越南、印尼、菲律宾成为水泥、陶瓷砖最大增量市场,部分企业海外收入占比首次超过15%。
三、建材企业如何转型?
1. 产品升级:从“卖吨位”到“卖系统”
案例:东方雨虹把防水卷材与施工服务打包,推出“TPO屋面系统解决方案”,**毛利率从28%提升到42%**,客户从总包单位延伸到万科、碧桂园等地产龙头。
2. 渠道下沉:抢占县镇精装修红利
2015年三四线城市精装修比例不足10%,但增速高达35%。三棵树涂料启动“美丽乡村”计划,在县级市场建1200家体验店,乡镇分销网点破万家,当年乡镇收入占比提升至38%。
3. 绿色制造:提前布局碳交易
2015年湖北、重庆等七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水泥熟料每吨配额约0.85tCO₂。华新水泥通过余热发电、替代燃料技术把熟料煤耗降到103kgce/t,全年出售富余配额获利超3000万元。
4. 数字营销:用B2B平台去库存
找钢网模式复制到建材领域,2015年“找水泥”平台撮合交易量突破1000万吨,帮助中小贸易商将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压缩到12天。

四、老板最关心的三个实操问答
Q1:现金流紧张,是先砍产能还是先砍营销?
答:先砍低效产能,再砍低效渠道。2015年某江西水泥厂关停一条2000t/d落后生产线,每月减少折旧及能耗支出约220万元,同时把省代模式改为“工厂直供+小B分销”,销售费用率反而下降2.3个百分点。
Q2:环保改造一次性投入太大,有没有轻资产方案?
答:采用“合同能源管理+余热发电”组合。广东某玻璃厂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8年分享协议,零首付上马12MW余热电站,每年节省电费2800万元,双方按3:7分成,企业现金流压力骤减。
Q3:想切入装配式建筑,从哪块材料下手?
答:优先布局叠合楼板用预应力空心板。2015年该细分市场规模仅80亿元,但住建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比达20%,需求复合增速超30%,技术门槛适中,投资回报周期约3年。
五、给2016年的行动清单
- 立即盘点产能利用率:低于75%的生产线制定三个月退出计划。
- 建立绿色工厂时间表:对照最新排放标准,列出脱硫、脱硝、除尘技改节点。
- 启动海外仓调研:锁定越南、马来西亚两个节点,测算海运+陆运综合成本。
- 招募电商运营人才:预算不低于年营收的0.5%,用于自建B2B平台或入驻垂直电商。
2015年的阵痛,其实是行业从“规模红利”转向“效率红利”的分水岭。谁能率先完成产品、渠道、制造的系统升级,谁就能在下一轮周期中占据先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