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务行业未来五年到底会走向何方?
未来五年,中国水务行业将呈现“双碳驱动、数字赋能、城乡一体”三大主线。政策端,《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方案》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0%,带来管网新建与修复千亿级市场;技术端,膜技术、装配式水厂、AI算法迭代,使吨水处理能耗下降15%—25%;资本端,REITs与绿色债券持续扩容,2023年已发行水务REITs规模超200亿元,预计2028年突破800亿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智慧水务落地的四大痛点与破解路径
1. 数据孤岛如何打通?
传统水务公司往往拥有SCADA、GIS、营收系统等多套软件,但“烟囱式”架构导致数据无法互通。破解之道在于构建“水务数据中台”:
- 采用湖仓一体架构,将实时监测数据与历史档案统一存储;
- 通过主数据管理(MDM)对泵站、管网、用户档案进行唯一编码;
- 引入API网关,让第三方应用以标准接口调用数据,避免重复开发。
2. 老旧设备如何低成本智能化?
90%的存量水厂仍使用PLC+人工抄表,直接更换设备成本过高。可采取“边缘计算+传感器改造”的渐进路线:
- 在原有PLC上加装工业物联网关,支持Modbus、OPC UA协议转换;
- 关键节点布设低功耗超声波流量计,误差<±1%,单价仅传统电磁流量计的1/3;
- 通过AI预测性维护模型,将水泵故障停机时间从平均8小时压缩至45分钟。
3. 投资回报周期过长怎么办?
智慧水务项目常被诟病“烧钱不见效”。某省会城市通过“效果付费”模式实现3.2年回本:
- 政府与运营商签订漏损率对赌协议,每降低1%漏损,运营商可获得节省水费20%的分成;
- 部署DMA分区计量后,夜间最小流量下降28%,年节水收益达1200万元;
-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由节能公司垫付改造费用,水厂以节省电费分期偿还。
4. 基层员工抵触情绪如何化解?
智慧化常被误解为“裁员”。某水务集团通过“数字孪生培训中心”化解阻力:
- 用VR仿真系统还原泵站运行场景,员工可在虚拟环境练习应急操作;
- 设置“数据诊断师”新岗位,原抄表员经两周培训后转型为异常数据分析师,薪资提升30%;
- 建立“微创新基金”,员工提出的优化建议被采纳后,按节省成本的5%给予奖励。
三、2024—2028年值得关注的三大细分赛道
1. 农村污水“轻量级”智慧化
全国约40万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中,仅12%实现在线监控。针对小型化、分散化特点,将出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太阳能供电的NB-IoT监测终端,续航3年,单站硬件成本<2000元;
- “卫星遥感+AI”识别黑臭水体,监测频率从季度提升至每周;
- 县域级“水务淘宝”平台,村民扫码报修,运维人员抢单,响应时间缩短至4小时。
2. 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迭代
在锂电、光伏行业带动下,高盐废水处理市场规模2028年将达500亿元。技术路线正从“蒸发结晶”转向“膜浓缩+分盐资源化”:
- 高压反渗透(HPRO)可将TDS浓缩至12万mg/L,能耗降低40%;
- 电渗析双极膜(EDBM)实现硫酸钠→氢氧化钠+硫酸的循环利用,年节省药剂费800万元;
- 区块链溯源系统确保危废转运全流程不可篡改,规避环保处罚风险。
3. 城市供水“韧性提升”工程
极端天气频发催生“韧性水网”需求,核心指标包括:
- 多水源互联比例:2023年长三角城市群为35%,2028年目标60%;
- 应急供水时长:通过地下水库+移动式净水站,从48小时提升至7天;
- 数字孪生覆盖率:深圳已实现主城区100%管网建模,爆管预警准确率92%。
四、企业如何抓住政策红利?
2024年起,中央预算内投资将优先支持“智慧水务+再生水利用”打包项目。企业可采取以下策略:
- 联合体投标:设计院+智慧水务公司+金融机构组成EPCO联合体,中标概率提升50%;
- 碳资产开发:将污水热能回收、沼气发电项目开发为CCER,额外收益可达0.08元/吨水;
- 数据增值变现:经脱敏后的用水数据可授权给保险公司评估火灾风险,单条数据售价0.5—2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