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光通信行业突然站上风口?
过去两年,数据中心流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传统铜缆在带宽、距离、能耗上全面告急。运营商与云巨头同时意识到:只有光通信才能同时满足“大带宽+低时延+低功耗”。因此,资本开支从无线侧快速向传输侧转移,光通信行业迎来第二轮黄金周期。

二、光模块市场未来五年到底能长多大?
LightCounting最新模型显示:2024—2028年全球光模块销售额CAGR为14.7%,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120亿美元扩张到2028年的240亿美元。驱动力主要来自三条赛道:
- 800G/1.6T可插拔模块:云厂商AI集群升级,需求爆发节点在2025H2。
- 相干下沉:城域边缘从100G向400G演进,2026年相干光模块出货量将翻三倍。
- CPO/NPO新技术:虽处于早期,但2028年将贡献10亿美元增量。
三、哪些技术路线最值得关注?
1. 硅光(SiPh)是否会一统江湖?
不会。硅光在400G DR4/800G DR8短距场景成本优势明显,但EML+TFLN调制器在1.6T长距仍不可替代。未来五年将呈现“硅光+EML”双轨并行。
2. LPO(Linear-drive Pluggable Optics)能否取代DSP?
在AI服务器机柜内部3米以内链路,LPO可节省30%功耗;但跨机柜场景仍需DSP补偿。结论:LPO是补充,不是颠覆。
四、供应链格局:谁在崛起,谁在掉队?
环节 | 2023市占率 | 2028预测 | 关键变量 |
---|---|---|---|
光芯片(InP) | 美、日占70% | 中国或升至35% | 国产外延炉突破 |
硅光晶圆 | Intel 55% | Intel 40% | 台积电、三星入局 |
模块封装 | 中际旭创26% | 中际旭创30%+ | 泰国产能释放 |
值得注意的是,地缘政治正在重塑供应链:美国客户要求“非中国产”比例从2023年的20%提升到2025年的50%,推动模块厂加速东南亚建厂。
五、投资时钟:现在该押注哪一环节?
按照“技术成熟度—业绩兑现”二维模型,当前最佳配置顺序为:

- 上游磷化铟晶圆:产能紧缺,2024年ASP仍有15%提价空间。
- 800G光模块龙头:2024Q2开始批量交付,毛利率维持35%以上。
- CPO交换机芯片:2026年放量,但估值已提前反映,需等待回调。
六、潜在风险:需求会不会突然踩刹车?
自问:如果北美云巨头2025年资本开支增速从25%降到10%,光模块需求会怎样?
自答:根据历史弹性测算,云CapEx每下降1%,800G模块需求下降1.3%;但电信侧400G相干升级可对冲30%缺口,整体市场仍维持正增长。因此,单一客户风险可控。
七、企业如何抓住窗口期?
对国内厂商而言,未来三年是“技术+产能+客户”三线作战:
- 技术:提前布局1.6T硅光共封装,锁定2026年招标。
- 产能:泰国/越南双基地,满足美国客户“非中国”溯源要求。
- 客户:从JDM转向ODM,参与谷歌、Meta联合设计,提升议价权。
八、尾声:光通信的终局是什么?
当1.6T模块价格降到每Gbps低于0.1美元时,光通信将像今天的Wi-Fi一样成为基础设施“空气”。而在此之前,每一次代际升级都会诞生新的千亿市值公司。窗口已开,留给后来者的席位正在迅速减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