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火锅行业整体表现如何?
2017年,中国餐饮市场收入突破3.9万亿元,其中火锅品类贡献近22%,规模约8700亿元。川渝派系继续领跑,但潮汕牛肉锅、椰子鸡、泰式冬阴功等细分品类增速高达35%,成为资本与创业者的新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消费者画像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一年,90后正式成为消费主力,占比54%。他们更在意:
- 颜值:门店装修、摆盘必须“拍照好看”;
- 健康:低脂原汤、有机蔬菜、无添加底料;
- 效率:排队超过30分钟直接放弃。
同时,三四线城市出现“小镇青年”红利,客单价从45元拉升到68元,追求“大城市同款”体验。
供应链升级带来了什么机会?
2017年,冷链物流成本下降12%,中央厨房普及率提升至38%。这意味着:
- 跨区域扩张不再受“口味失真”困扰;
- 单店后厨面积可缩减30%,坪效提高;
- 牛肉、毛肚等核心食材实现“48小时全国直达”,锁鲜技术让二三线城市也能吃到“成都同款脆毛肚”。
竞争格局:红海中的“缝隙战场”
头部品牌海底捞、呷哺呷哺继续加密一线,但“腰部品牌”开始寻找差异化:
- 场景细分:一人食小火锅、酒吧+火锅、24小时夜宵火锅;
- 文化嫁接:动漫主题店、汉服体验店、电竞开黑包间;
- 技术赋能:扫码点餐普及率超60%,部分门店试点“刷脸支付”。
2017年火锅店如何突围?
1. 用“爆品思维”打单品
答案:聚焦一款食材做到极致。
例如潮汕牛肉锅把“鲜切黄牛肉”细分出匙柄、匙仁、吊龙等8个部位,每桌必点3份以上,复购率提升40%。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降低社交门槛
传统火锅需要3人以上才“划算”,2017年兴起的“一人一锅”模式把客单价压到28-35元,翻台率却高达5.2次/天,适合写字楼午餐场景。
3. 外卖火锅的“冷启动”公式
不是所有品类都适合外送。2017年跑通的数据模型显示:
- 汤底必须“固态化”——采用浓缩汤膏,加水即还原;
- 菜品按“一人食”克重分装,避免浪费;
- 包装成本控制在8%以内,使用可降解玉米淀粉餐盒。
某成都品牌凭此做到月销8000单,外卖占比达总营收27%。
营销打法:从“打折”到“内容”
2017年,团购券核销率下滑至19%,而抖音短视频带火的“网红吃法”成为新流量入口:
- “油泡毛肚10秒”挑战播放量1.2亿次;
- “芝士虾滑瀑布”话题为门店带来300%排队增长;
- 微信小程序上线“火锅性格测试”,用户自发分享率47%。
政策与成本:隐藏的“生死线”
2017年《网络餐饮服务管理办法》实施,要求火锅外卖必须标注汤底成分、辣度等级,违规罚款5万-10万元。同时:
- 牛油价格全年上涨22%,倒逼品牌推出“清油锅底”;
- 北京、上海试点“油烟在线监测”,排放超标立即停业整顿。
未来三年的伏笔
2017年看似热闹,实则埋下三大伏笔:
- 资本加速:当年有17家火锅品牌拿到A轮融资,为2019年的“上市潮”预热;
- 供应链军备赛:谁在2017年自建了屠宰场、底料厂,谁就在2020年疫情中活了下来;
- 会员数字化:当年开始沉淀的3000万微信会员数据,成为后来私域运营的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