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增速从上一年的两位数骤降至个位数,全年狭义乘用车批发量约2,430万辆,同比增长仅14.9%,远低于2015年的17.2%。与此同时,SUV却逆势狂飙,全年销量突破900万辆,同比暴涨44.6%。为何大盘趋冷,SUV却一枝独秀?这股热潮还能持续多久?下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拆解。

一、2016年汽车销量为何突然踩刹车?
1. 购置税减半政策提前透支需求?
是,但只是导火索。2015年10月推出的1.6L及以下排量购置税减半政策,把原本计划在2016年释放的部分购车需求提前到2015年四季度。乘联会数据显示,2015年12月狭义乘用车销量环比暴增25%,透支效应明显。
2. 宏观经济真的拖了后腿吗?
比预期更疲软。2016年GDP增速6.7%,创25年新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全年仅增长3.2%,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至6.3%。车市对宏观经济的弹性系数约为1.5,收入预期转弱直接抑制了首购与换购。
3. 城市限购与拥堵治理是否雪上加霜?
一线城市限牌升级,二线城市限行加码。2016年深圳、天津、杭州相继收紧牌照指标,全年新增限购城市贡献销量减少约18万辆;同时,成都、武汉、南京等8座二线城市启动尾号限行,日均行驶里程下降12%,购车意愿同步下滑。
二、2016年SUV市场还能火多久?
1. 消费升级是长期逻辑还是短期风口?
长期逻辑,但窗口期正在收窄。2016年SUV渗透率已达37%,每卖三辆车就有一辆是SUV。驱动因素有三:
- 空间溢价:同价位SUV比轿车轴距平均长50mm,后排头部空间多30mm;
- 通过性溢价:离地间隙≥180mm车型占比由2014年的41%升至2016年的68%;
- 身份溢价: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将SUV视为“面子工程”,品牌溢价敏感度低于一二线城市。
2. 供给端疯狂推新,会不会导致泡沫?
2016年上市全新SUV多达47款,平均每月4款。过度供给已显现三大信号:

- 价格带下沉:小型SUV均价从2015年的11.8万元跌至2016年的10.4万元;
- 折扣扩大:紧凑型SUV平均优惠幅度由2015年的8.5%升至2016年的12.3%;
- 库存预警:2016年12月经销商库存系数1.58,连续三个月高于警戒线。
3. 新能源SUV能否接棒传统燃油SUV?
短期难成气候,长期看政策与技术。2016年新能源SUV销量仅5.7万辆,占SUV总量0.6%。痛点在于:
- 续航焦虑:纯电SUV平均续航不足250km,冬季衰减30%;
- 成本倒挂:同尺寸纯电SUV比燃油版贵6万-8万元;
- 充电配套:三四线城市充电桩密度不足一二线城市的1/5。
三、车企如何穿越2016年的冰火两重天?
1. 轿车业务要不要“战略性放弃”?
不能。2016年轿车销量虽下滑3.4%,但仍是最大基盘,占乘用车总量58%。头部车企策略:
- 大众:用朗逸家族守住10万-15万元价格带,2016年销量突破55万辆;
- 丰田:卡罗拉双擎切入节能牌市场,限购城市销量占比提升至35%;
- 吉利:帝豪GL以A+级尺寸降维打击合资A级,上市三个月订单破4万。
2. SUV红海竞争,差异化突破口在哪?
三大细分赛道仍有机会。
- 跨界Coupe SUV:2016年马自达CX-4上市首月销量即破万辆,证明个性化溢价可行;
- 七座中型SUV:传祺GS8上市两个月订单超3万,打破20万元价格天花板;
- 硬派越野SUV:哈弗H9柴油版切入越野圈层,单车利润较城市SUV高20%。
3. 渠道下沉如何避免“赔本赚吆喝”?
关键在“轻资产”与“数字化”。
- 轻资产:宝骏在县城建“2S店”,单店投入不足传统4S店的1/3;
- 数字化:长安欧尚通过“VR看车+移动上门试驾”,将线索转化率提升40%;
- 金融渗透:奇瑞金融将三四线城市贷款渗透率从2015年的28%拉升至2016年的45%。
四、2017年车市前瞻:SUV红利进入倒计时?
乘联会预测,2017年SUV增速将回落至25%左右,增量主要来自:

- 换购需求:2013-2014年购车高峰进入换车周期,预计贡献150万辆;
- 政策外溢:购置税优惠虽退坡至7.5%,但1.6L以下SUV占比仍达62%;
- 出口增量:伊朗、智利等新兴市场对中国SUV需求增长30%。
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若2017年宏观经济继续探底,SUV渗透率或提前触及45%天花板,价格战将比2016年更惨烈。车企唯有在产品差异化、渠道精细化、品牌年轻化三条战线上同时发力,才能避免“增量不增利”的陷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