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果行业到底有多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与艾媒咨询最新联合数据,2023年中国糖果市场规模已突破13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4.7%左右。其中功能型糖果(如维C软糖、益生菌硬糖)增速最快,达到12.3%,远超传统水果糖、奶糖的2.1%。换句话说,每卖出10颗糖,就有1颗是打着“健康牌”的功能糖。

谁在买糖果?——消费人群画像拆解
- 18-30岁Z世代:购买占比46%,偏好低糖、高颜值、联名IP包装;
- 新锐宝妈:购买占比28%,关注无添加、护齿配方,客单价高出平均35%;
- 下沉市场银发族:购买占比19%,偏爱传统酥糖、花生糖,价格敏感度高。
自问自答:为什么Z世代愿意为一盒造型糖付溢价?
答:他们买的不是糖,而是社交货币。在小红书、抖音晒图带来的“点赞”价值,远高于糖本身。
渠道变革:线下萎缩,线上狂奔
2023年商超渠道糖果销量下滑8.2%,而抖音电商、社区团购分别增长67%与43%。头部品牌马大姐、金丝猴已把新品首发阵地搬到直播间,单场GMV破500万元成为常态。
线下唯一亮点是便利店冷柜:冰感薄荷糖、冻干巧克力销量逆势上涨21%,证明“即时冰爽”场景依旧不可替代。
原料涨价,品牌如何守住利润?
2024年一季度白砂糖期货价同比上涨18%,明胶、果汁浓缩液同步走高。企业应对策略呈现三极分化:
- 减量不减价:单颗克重下调5%-8%,包装升级转移注意力;
- 配方升级:用赤藓糖醇、甜菊糖苷替代部分蔗糖,打出“0卡”卖点,毛利率反而提升3-5个点;
- 场景延伸:推出“糖果+咖啡”联名礼盒,溢价率可达200%。
政策红线与机会窗口
国家卫健委正在征求意见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将于2025年落地,空隙率大于30%的礼盒装将受限制。这对依赖节庆礼品市场的企业是利空,却给简约环保小包装带来新机会。

同时,“三减”政策(减糖、减盐、减油)持续加码,逼迫行业加速技术迭代。已有实验室成功用酶解技术把硬糖甜度降低40%而口感不变,预计2026年可规模化。
未来五年三大趋势预测
1. 功能糖果将占市场30%份额
护眼叶黄素软糖、助眠GABA压片糖、玻尿酸夹心糖等细分品类年增速将保持20%以上,传统品牌若缺席此赛道,可能沦为代工厂。
2. 出海东南亚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越南、印尼人均糖果消费量仅为中国的1/3,但年轻人口占比高。中国供应链+本地化口味(如榴莲味奶糖)已验证可行,2023年出口额增长58%。
3. 智能制造重塑成本结构
AI视觉分拣、柔性生产线可将换模时间从4小时压缩到15分钟,小批量定制成本下降60%,为“IP快闪糖”提供技术基础。
中小企业如何突围?
自问自答:没有亿元预算,也能做出爆款吗?
答:可以,但需精准卡位。
- 选1-2个细分痛点,如“熬夜党提神”或“儿童护齿”,集中资源打爆;
- 用区域乳企联名方式切入,共享冷链与渠道,降低试错成本;
- 在抖音做“剧情式测评”,以内容而非硬广触达用户,单条视频带货ROI可达1:8。
写在最后:别只盯着糖
当消费者越来越“既要又要”,糖果的边界正在消失。它可以是情绪疗愈的载体,也可以是营养补充的入口,甚至成为文化输出的符号。谁能率先跳出“甜”的框架,谁就能在下一轮洗牌中活下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