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行业现状如何_未来五年还能增长吗

新网编辑 15 0

一、市场容量:真的见顶了吗?

过去十年,中国啤酒产量从接近五千万千升一路下滑到三千四百万千升,看似“天花板”已现。但**高端化浪潮**让销售额不降反升,2023年行业收入突破两千亿元,吨酒价格年均涨幅超过7%。
自问:总量下滑为何收入反增?
自答:因为**“喝得更贵”**替代了“喝得更多”。
——
• 高端线(零售价≥8元/瓶)占比由2016年的7%升至2023年的32%
• 超高端(≥15元/瓶)年复合增速高达28%,成为利润发动机

中国啤酒行业现状如何_未来五年还能增长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竞争格局:五大巨头之外还有机会吗?

华润、青岛、百威、燕京、嘉士伯五家合计市占率超过92%,但**区域精酿**正在撕开缝隙。
自问:新品牌如何突围?
自答:抓住“本地口味+场景体验”两条主线。
——
突围路径拆解:
1. 口味差异化:橙皮小麦、茶味IPA、花椒拉格等本土元素复购率高出进口精酿18个百分点
2. 渠道差异化:社区酒馆+外卖闪送,单店坪效可达传统餐饮渠道的2.3倍
3. 产能差异化:5-10吨小型酿造设备,三个月即可迭代SKU,试错成本仅为大厂的1/20

三、消费人群:Z世代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CBNData调研显示,18-29岁消费者把**“社交货币”**排在口感之前。
自问:怎样让一瓶酒成为朋友圈素材?
自答:从包装、联名、故事三个维度制造“可晒点”。
——
• 包装:变色温感标签、夜光油墨、易拉罐盲盒玩法带动二次传播
• 联名:故宫、原神、Loopy等IP合作款溢价可达常规产品3-5倍
• 故事:强调“本地水源+非遗工艺”,提升文化认同感,降低价格敏感度

四、成本结构:大麦涨价如何转嫁?

2023年进口大麦均价同比上涨34%,包材中的铝罐也高位震荡。
自问:终端零售价会不会跟涨?
自答:**结构升级**比直接提价更有效。
——
企业常用组合拳:
1. 推出更高价位新品,老品维持原价,实现“暗涨”
2. 缩小容量(330ml→300ml),保持单瓶价格不变
3. 加大KTV、夜店等高毛利渠道投放,摊薄成本冲击

五、政策风向:碳中和是压力还是红利?

2025年起,啤酒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
自问:中小厂会不会被“一刀切”?
自答:率先布局绿色酿造反而能拿到**融资与补贴双通道**。
——
• 技术:沼气回收、热能梯级利用可把单千升碳排放从45kg降至28kg
• 金融:绿色债券利率比普通债券低80-120个基点,华润、青岛已各发行30亿元
• 市场:京东、天猫为“零碳啤酒”开设专属流量入口,点击率高出均值42%

六、未来五年:增量藏在哪些场景?

欧睿预测,2028年中国啤酒市场规模将达2300亿元,增量主要来自三大场景。
自问:具体怎么落地?
自答:用“场景定制”替代“大单品通吃”。
——
三大增量场景:
1. 宅家微醺:0.5L罐装“深夜食堂”系列,搭配外卖套餐销售,预计贡献120亿元
2. 露营经济:2L桶装鲜啤+一次性龙头,2023年天猫销售额同比暴涨260%
3. 健康需求:低醇、无醇啤酒2028年体量有望突破100万千升,年复合增速19%

中国啤酒行业现状如何_未来五年还能增长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七、投资视角:现在入场晚不晚?

一级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精酿赛道共发生37起融资,单笔金额中位数为3500万元,较2021年下降40%,估值回归理性。
自问:哪些细分仍值得下注?
自答:供应链服务商比品牌端更稳。
——
• 小型智能酿造设备厂商:毛利率45%,账期短,客户分散风险低
• 本地化冷链物流:解决精酿“30天保鲜”痛点,单公里配送成本可压至1.2元
• 风味添加剂公司:为酒厂提供定制化酵母、酒花提取物,技术壁垒高,复购率超80%


当行业总量不再狂奔,**“价值增长”**取代“规模增长”成为关键词。谁能把一杯啤酒卖出文化、卖出场景、卖出绿色溢价,谁就握住了下一个五年的船票。

中国啤酒行业现状如何_未来五年还能增长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