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通信行业迎来“拐点”:4G全面普及、OTT业务爆发、流量红利见顶。运营商收入增速首次跌破GDP,传统语音短信业务断崖式下滑。这一年,中国三大运营商净利润合计下降6.4%,而微信、QQ等OTT消息量却增长45%。面对“增量不增收”的困局,运营商必须回答: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好?

一、2015通信行业现状:从“黄金十年”到“存量博弈”
1. 收入结构剧变:语音跌、流量涨、利润降
- **语音收入**:2015年同比下降18%,首次跌破总收入的30%。
- **流量收入**:同比增长42%,但ARPU值仅提升2元,**“量增价跌”**明显。
- **短信**:全年发送量下滑8.9%,人均发送条数降至每日1.1条。
2. 用户行为迁移:从“打电话”到“刷应用”
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月均使用流量达389MB,是2014年的2.3倍。与此同时,**人均通话时长**从每月320分钟降至245分钟。用户把时间给了微信、爱奇艺、王者荣耀,却把账单留给了运营商。
二、运营商转型方向:三条赛道与四种打法
1. 赛道一:流量经营——从“卖GB”到“卖体验”
**问题:流量价格战何时休?** 答案:当运营商开始区分“管道价值”与“内容价值”时,价格战才会降温。
- **定向免流**:中国电信与爱奇艺合作推出“视频卡”,用户看爱奇艺不计流量,ARPU值提升11%。
- **QoS分级**:广东移动试点“游戏加速包”,每月10元降低时延20ms,付费率达34%。
2. 赛道二:数字化服务——做“云网一体”的集成商
**问题:运营商做云计算有戏吗?** 答案:有,但得放弃“通吃”思维,聚焦政企市场。
- **政务云**:中国移动中标浙江政务云,三年合同额9.8亿元,毛利率是传统宽带的2.6倍。
- **工业物联网**:中国联通与三一重工合作,通过SIM卡+切片网络实现设备远程运维,单项目年收入超3亿元。
3. 赛道三:生态平台——从“连接”到“赋能”
**问题:如何对抗微信?** 答案:不对抗,做微信做不到的“重资产”环节。
- **支付生态**:中国电信“翼支付”2015年交易额破8000亿元,秘诀在于**线下POS补贴**与**话费充值场景**。
- **能力开放**:中国移动“和识”平台开放位置、短信、计费API,接入开发者超2万家,分成收入同比增长170%。
三、转型案例深剖:三家运营商的“非典型”打法
1. 中国移动:用“咪咕”突围内容
2015年,咪咕视频斥资10亿元拿下中超版权,APP下载量从500万飙升至3800万。虽然当年亏损4.7亿元,但**带动了4G用户净增1.2亿**,每用户月均流量提升600MB。

2. 中国联通:混改前的“轻资产实验”
联通与腾讯推出“大王卡”,19元月租+腾讯系免流。半年内新增用户2000万,**用户DOU(月均流量)达4.3GB**,是传统套餐的3倍。
3. 中国电信:从“管道”到“云网”
电信将全国IDC机房整合为“8+2+X”布局,2015年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8%。**天翼云**拿下招商银行、中石化等标杆客户,单客户年合同额突破5000万元。
四、未来三年:运营商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
1. 5G投资的钱从哪来?
2015年三大运营商CAPEX合计4380亿元,5G时代预计翻倍。**答案:共享基站+社会资本**。中国铁塔已承接170万座基站,节省投资30%。
2. 如何摆脱“流量剪刀差”?
流量成本年降20%,但收入年降10%。**答案:边缘计算+切片网络**。通过本地化缓存,可将视频流量成本降低40%。
3. 人才结构怎么调?
2015年三大运营商技术人员占比仅28%,低于华为的62%。**答案:成立独立子公司**。如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实行市场化薪酬,研发人员流失率下降50%。

五、给从业者的三点建议
- 关注政企市场:政府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预算年均增长25%,远高于个人用户。
- 深耕垂直场景:医疗、教育、车联网的ARPU值是普通用户的5-10倍。
- 学会“轻资产”合作:与互联网公司成立合资公司,降低试错成本。
2015年的阵痛,本质是运营商从“垄断红利”走向“市场化竞争”的成人礼。谁能率先完成收入结构、技术架构、人才机制的三重切换,谁就能在5G时代拿到下一轮的“船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