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球船舶业到底经历了什么?
2016年被业内称为“寒冬深化年”。BDI指数一度跌至290点,创历史新低,全球新船订单量同比下滑67%,中国、韩国、日本三大造船国无一幸免。船东普遍“只拆不造”,银行收紧信贷,全球活跃船厂数量从高峰期的近千家锐减至不足400家。这场危机并非单纯的周期下行,而是运力过剩、贸易萎缩、融资枯竭三重压力的叠加。

中国造船业在2016年表现如何?
当年中国造船完工量353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5.9%,但全球市场份额仍保持第一,占比约35%。不过,新接订单仅1921万载重吨,同比下滑71%,手持订单跌破1亿载重吨。民营船厂成为“重灾区”,南通、舟山等地超过30%中小船厂停产或破产。央企则通过“债转股”与军品订单勉强支撑。
拆解量为何暴涨?
2016年全球船舶拆解量达到469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原因有三:
- 运价长期低于现金成本,船东选择“割肉”止损;
- IMO压载水管理公约临近,老旧船改装费用高于残值;
- 印度次大陆拆船价跌至280美元/轻吨,仍高于运营亏损。
中国拆船厂因环保督查趋严,实际拆解量反而下降12%,大量废钢流向孟加拉吉大港。
哪些船型逆势增长?
在整体冰封的市场中,仍有细分亮点:
- LNG船:受亚洲需求拉动,新签16艘,韩国包揽全部大单;
- 豪华邮轮:欧洲船厂订单排到2023年,中国外高桥首次承接2艘极地探险邮轮;
- 化学品船:不锈钢舱需求上升,舟山某民营船厂靠此存活。
传统三大主力船型(散货、油轮、集装箱)则全面萎缩,超大型矿砂船(VLOC)甚至零成交。

船价跌到什么程度?
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跌至126点,为2004年以来最低。具体跌幅:
- 好望角型散货船:4200万美元/艘,同比下跌18%;
- VLCC:8200万美元/艘,逼近成本线;
- 万箱集装箱船:9500万美元/艘,部分船厂“赔本抢单”。
二手船市场更惨烈,五年船龄的巴拿马型散货船残值仅剩新船30%。
政策如何托底?
中国国务院在2016年底发布《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核心手段包括:
- 设立1000亿元专项基金用于订单融资;
- 对符合规范条件的船厂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50%;
- 强制淘汰单壳油轮,释放更新需求。
韩国则通过“产业重组计划”,推动现代与大宇合并,削减20%产能。日本三井造船与常石造船开始共享设计平台,降低研发成本。
未来三年复苏靠什么?
业内普遍判断,2017-2019年为“L型底部”,复苏需满足三大前提:

- 全球海运量年均增速回升至3.5%以上;
- 船队拆解量持续高于新交付量,运力过剩率降至10%以内;
- 新造船价格指数重回140点以上,船厂才有毛利空间。
变数在于:北极航线商业化可能催生破冰油轮需求;碳排放交易将加速老旧船淘汰。
投资者如何规避风险?
对于金融租赁公司,2016年的教训是:
- 避免介入单一船型占比过高的项目;
- 要求船厂提供银行履约保函+船东预付款共管账户;
- 优先选择安装脱硫塔或双燃料主机的环保船型。
某大型租赁公司通过“光船租赁+远期运价协议(FFA)对冲”组合,将一艘VLCC的现金流波动控制在±5%以内。
技术突破能否带来新赛道?
2016年,全球首艘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Audax”在南通交付,采用双向破冰技术,单船造价高达1.8亿美元。同年,马士基宣布与中科院合作开发无人集装箱船,预计2020年试航。这些项目短期内难以盈利,但为下一轮周期储备了技术话语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