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平安行业到底指什么?
很多投资者把“中国平安”简单等同于一家保险公司,其实它的业务版图远比想象复杂。中国平安集团已构建“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驱动,涵盖寿险、产险、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科技、医疗、养老九大板块。换句话说,只要客户有“钱”和“健康”两大需求,就能在平安生态里找到对应服务。

二、寿险改革成效如何?
1. 人力下滑是否意味着业务萎缩?
2023年半年报显示,代理人数量从2018年的140万降至36万,但人均新业务价值却提升近90%。这说明“人海战术”已被“精英策略”取代,单兵产能提高,整体质量反而更稳。
2. 产品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 保障型占比提升:重疾险、长期医疗险占比由55%升至72%,死差益空间扩大。
- 储蓄型更灵活:增额终身寿险搭配万能账户,满足客户“保底+浮动”双重需求。
- 交叉销售率:寿险客户购买健康险的比例从38%升至61%,客均价值提升。
三、财险板块能否穿越周期?
车险综改后,行业保费增速一度跌至-8%,但平安产险通过“科技减损+精准定价”实现承保利润率连续三年超3%,高于行业均值。非车险方面,责任险、农险、巨灾险增速均超20%,成为新的稳定器。
四、银行与资管如何协同?
1. 平安银行零售转型走到哪一步?
零售客户数突破1.2亿,AUM年复合增速18%,私行AUM占比已达46%,高净值客户粘性显著。
2. 资管新规后信托压力几何?
平安信托主动管理规模占比升至78%,通道业务基本清零,年化报酬率反而提升40个基点,“去通道”并未压缩盈利。
五、医疗健康赛道有多大?
1. 平安好医生是否只是线上问诊?
答案是否定的。其战略升级为“管理式医疗”,通过保险+医疗+药品+检测闭环,把赔付支出变成健康管理收入。2023年付费用户数达4500万,单用户年贡献收入突破600元。

2. 线下布局有哪些抓手?
- 北大国际医院:日均门诊量超8000人次,商保直付比例35%。
- 居家养老“护联体”:覆盖54城,提供1.8万名认证护理员,复购率72%。
- 健康管理中心:与寿险保单绑定,体检异常客户二次投保率提升22%。
六、科技投入何时变现?
过去十年,平安累计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专利数超5万项。科技输出收入从2018年的70亿增至2023年的260亿,金融壹账通、平安医保科技、汽车之家均已分拆上市,形成“自研自用+外溢收费”双轮模式。
七、未来五年增长潜力在哪?
1.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增量
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4亿,养老险与健康险需求复合增速预计保持15%以上。平安的“保险+居家养老+高端医疗”一站式方案,正好切中痛点。
2. 中产阶层扩容
麦肯锡预测,2025年中国中产家庭将增至3.5亿,人均可投资资产突破30万元,为平安银行私行、信托、证券带来持续资金流入。
3. 政策红利
- 个人养老金税优:平安寿险已入围首批名单,预计每年带来500亿级保费增量。
- 数据要素流通:医疗大数据确权后,平安医保科技可向政府、药企输出风控模型,打开B端收费空间。
八、潜在风险如何对冲?
利率下行可能压缩利差益,但平安通过拉长固收久期、增配另类资产,净投资收益率仍稳定在4.3%以上;地产敞口方面,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仅3.9%,且抵押率低于50%,风险可控。
九、估值处于什么位置?
当前股价对应2024年PEV仅0.55倍,处于过去十年10%分位,低于2018年熊市低点。若寿险新业务价值恢复10%增长,估值修复空间可达50%以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