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整体景气度:谁在增长,谁在掉队?
2023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总产量671万千升,同比下降5.1%,但**销售收入却逆势增长9.6%**。这说明什么?
量减价升成为主旋律,高端化与结构性升级正在重塑竞争格局。
——
头部阵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合计拿走行业近60%利润,挤压式增长愈发明显。
腰部企业:区域龙头通过次高端单品(300-600元价位带)实现双位数增长,例如古井贡年份原浆、今世缘国缘。
长尾酒厂:贴牌、低价原酒模式遭遇渠道库存高企,部分小厂开工率不足30%。

消费端三大变化:需求到底变了什么?
自问:年轻人不喝白酒了吗?
自答:不是不喝,而是喝得更少、更贵、更场景化。
- 场景碎片化:宴请占比从55%降至42%,自饮、小聚、露营等场景崛起,带动100-250ml小酒流行。
- 口味多元化:酱香型市占率从10%升至31%,清香型凭借“净爽”标签俘获Z世代,兼香、馥郁香细分赛道年增速超20%。
- 信息平权:抖音、小红书让产品测评透明化,包装、故事、口感缺一不可,“性价比”被重新定义。
渠道暗战:经销商库存危机如何破局?
2024年春节后,多家酒企暂停发货,核心原因——社会库存高达2.5个月。
传统经销商:过去靠囤货升值,如今现金流紧张,部分大商开始“倒货”清库存。
新零售:1919、酒仙网用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测动销,以“即时零售”缩短周转周期至15天。
酒厂对策:
1. 控货稳价:五粮液推行“1+3+4”配额制,违规经销商直接扣减计划量。
2. C端直达:茅台冰淇淋、酱香拿铁本质是培养新触点,把品牌心智前置到消费决策链前端。
3. 金融赋能:汾酒与银行合作“库存贷”,以酒作抵押解决经销商资金压力。
成本与政策:利润空间的“隐形剪刀”
原料端:高粱价格三年上涨47%,优质大曲产能不足,导致酱香酒基酒成本增加20%。
包材端:玻璃、陶瓷、纸盒同步涨价,52度500ml普盒成本增加1.8-2.3元/瓶。
政策端:
- 《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提高环保门槛,年产千吨以下企业面临退出。
- 消费税改革传闻再起,若从价内改为价外,终端零售价或上调8%-12%。
技术变量:数字化如何重构供应链?
自问:数字化只是噱头吗?
自答:头部企业已把它变成降本增效的护城河。
- 区块链溯源:泸州老窖“数字酒证”实现一码到底,二级市场交易溢价5%-8%。
- AI勾调:国台酒业用算法模拟大师勾调,批次稳定性提升30%,人工成本下降40%。
- 智能仓储:洋河立体仓库单位面积储酒量提升3倍,发货差错率降至0.02%。
未来三年机会清单:中小酒企的“缝隙战场”
1. 微醺低度化:15-30度果味白酒复购率超35%,适合夜场、外卖场景。
2. 产区小众香型:凤香、老白干香型在核心产区仍有忠实人群,可深耕宴席市场。
3. 老酒证券化:陈年基酒金融属性增强,酒厂可发行“年份酒NFT”盘活库存。
4. 跨界联名:与茶饮、潮玩、电竞IP合作,降低获客成本,例如“剑南春×三星堆”限定款溢价300%。

结语:内部环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动态博弈
白酒行业正在经历“高端化+数字化+年轻化”的三重共振。库存、成本、政策是压力,也是洗牌信号。谁能把消费者洞察、渠道效率、技术红利三位一体地整合,谁就能在下一轮排位赛中占据先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