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水泥价格为何先跌后涨?
年初全国P.O42.5散装水泥均价跌至235元/吨,刷新十年低点;然而到12月,同一标号水泥在华东市场已反弹至365元/吨。价格“V”型反转的核心推手有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错峰生产全面落地:11月起,冀鲁豫等15省统一停窑45天,单月熟料供应直接砍掉4500万吨。
- 煤炭成本飙升: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价从380元/吨飙到680元/吨,水泥企业每吨成本抬升40~50元。
- 基建投资加码:发改委8月后密集批复逾1.4万亿交通项目,需求端预期被瞬间点燃。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到底多严重?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水泥熟料产能18.2亿吨,而全年产量仅13.8亿吨,产能利用率75.8%,连续四年低于80%警戒线。更严重的是:
- 新疆、内蒙古、东北三省产能利用率不足55%,库容比长期高于75%。
- 全国仍有42条在建生产线,若全部点火,熟料产能将再增5600万吨。
去产能为何喊得响、落地慢?
自问:地方政府为何不愿关掉僵尸产线?
自答:一条日产5000吨熟料线每年贡献增值税约4000万元,还能解决300人就业,在财政吃紧的县市几乎等同于“现金奶牛”。
此外,银行也陷入两难:
- 水泥企业贷款多以土地、厂房抵押,若强行抽贷,不良率立刻飙升。
- 部分国企背景的生产线,背后还有政府隐性担保,金融机构更不敢动。
2016年哪些省份率先“真刀真枪”去产能?
省份 | 关停生产线(条) | 压减熟料产能(万吨) | 补偿方式 |
---|---|---|---|
山东 | 14 | 1050 | 每万吨80元省级奖补 |
河北 | 11 | 900 | 产能置换指标有偿转让 |
江苏 | 8 | 620 | 环保电价上浮0.1元/度倒逼退出 |
水泥企业如何自救?三条路径拆解
1. 区域协同限产
金隅冀东在京津冀实行“统一销售、统一定价”,2016年四季度该区域水泥均价环比大涨38%。
2. 产业链延伸
海螺水泥全年投产12个骨料项目,骨料毛利率高达65%,远高于水泥的2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海外产能转移
华新水泥在塔吉克斯坦、柬埔寨布局3条生产线,2016年海外业务贡献净利润4.7亿元,占总利润19%。
2017年展望:水泥价格还能涨多久?
自问:需求端能否继续托市?
自答:2017年铁路、公路、水利投资计划超2.5万亿,但房地产新开工面积预计下滑5%,需求整体呈弱平衡。
价格走势关键看环保督查:
- 若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冬季限产50%,熟料缺口将达3000万吨,华东价格有望冲击400元/吨。
- 若督查松动,库存将迅速回升,价格或回吐100元/吨以上。
投资者如何踩准节奏?
二级市场水泥板块PB仅1.2倍,处于历史低位。选股逻辑:
- 区域供需最好:首选华东、华南龙头,如海螺水泥、万年青。
- 成本控制最强:吨熟料煤耗低于105kg标煤的企业更具安全边际。
- 产能置换弹性大:拥有已获批可置换指标的公司,未来扩张不受限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