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行业真的还在“风口”吗?
过去五年,全球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从1.2万亿美元扩张到1.8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8.7%。中国市场的增速更是达到14.3%,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然而,2023年一级市场融资总额同比下降42%,二级市场生物医药指数回撤35%。资本退潮≠赛道熄火,真正的分水岭在于“从讲故事到拼数据”。

三大核心驱动力:政策、技术、需求
政策:支付端改革倒逼创新
- 医保谈判常态化:2023年PD-1单抗再次降价62%,倒逼企业转向双抗、ADC、细胞基因治疗等差异化管线。
- 真实世界证据(RWE)加速审批:海南乐城先行区已有43个特许药械通过RWE路径获批上市,平均缩短18个月。
技术:从“单点突破”到“平台化”
为什么Moderna能在3天内设计出mRNA疫苗序列?答案在于其数字化生物平台,将脂质纳米颗粒(LNP)、序列优化算法、GMP模块化生产整合为可复用的基础设施。国内信达生物的模块化抗体平台已实现12个月内从靶点到IND申报。
需求:老龄化叠加肿瘤慢病化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在2035年达到4.2亿,每年新增肿瘤患者480万。更关键的是,带瘤生存成为常态,推动长期用药需求。以CAR-T疗法为例,2023年中国市场销售额突破25亿元,年增速280%。
创新瓶颈:靶点内卷、临床失败、商业化陷阱
靶点内卷:PD-1之后是什么?
全球在研Claudin18.2项目超过70个,中国占60%。如何避免同质化?康方生物给出答案:双抗设计差异化,其AK104(PD-1/CTLA-4)通过Fc沉默技术降低毒性,胃癌适应症ORR达65%,远超单药联合。
临床失败:为何90%的III期折戟?
2023年礼来的solanezumab阿尔茨海默症III期再次失败,累计投入30亿美元。核心教训:生物标志物选择错误。对比之下,卫材/渤健的lecanemab通过Aβ-PET精准筛选患者,认知衰退减缓27%。
商业化陷阱:定价与准入如何平衡?
诺西那生钠从70万元/针降至3.3万元,销量增长25倍。但年治疗费用仍超百万,如何解决?分层支付模式:基础医保覆盖30%,商业保险补充50%,慈善援助兜底20%。

突破路径:从“Fast Follow”到“Smart Follow”
技术迭代:AI+冷冻电镜重构研发逻辑
薛定谔公司的AI分子设计平台将候选化合物发现时间从3年压缩到8个月。国内晶泰科技与正大天晴合作开发的TQB2450(PD-L1)通过冷冻电镜解析蛋白构象,亲和力提升15倍。
临床设计:适应性试验与虚拟对照
传奇生物的CARTITUDE-2采用贝叶斯适应性设计,根据中期数据动态调整样本量,节省40%患者招募时间。Flatiron Health的真实世界数据使非小细胞肺癌虚拟对照组偏差率控制在5%以内。
商业模式:License-out与自建生态并举
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通过授权诺华获得22亿美元首付款,同时自建美国商业化团队,2023年美国销售额达12亿美元。信达生物则与赛诺菲达成8亿欧元战略合作,共享肿瘤免疫管线。
未来五年:三大确定性机会
- ADC药物中国市场份额将从5%提升至25%,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已验证商业化路径。
- 基因治疗CDMO产能缺口达70%,药明生基的38万升产能仍供不应求。
- 早筛早诊渗透率提升10倍,燃石医学的多癌种早检产品预计2025年覆盖500家三甲医院。
自问自答:生物医药企业如何穿越周期?
Q:资本寒冬下,Biotech如何活下去?
A:账上现金需覆盖36个月运营,优先推进POC(概念验证)阶段管线,砍掉Me-too项目。
Q:Big Pharma如何保持创新活力?
A:罗氏的答案是通过风险基金投资200+早期项目,内部研发占比降至55%,外部创新补充45%。

Q:国际化到底是自建团队还是找合作伙伴?
A: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美国上市选择Coherus负责销售,节省2亿美元自建成本,首年销售额即突破1亿美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