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球钢铁需求真的在萎缩吗?
答案:需求增速放缓,但总量仍在上升。

2014年全球粗钢表观消费约15.8亿吨,同比增幅仅1.3%,远低于2013年的3.8%。**中国需求增速由6.1%降至1.4%**,成为拖累主因;而印度、东盟与北美市场则保持4%以上增长,部分抵消了下行压力。
---中国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答案:粗钢产能利用率跌破70%,为近十年最低。
- **全国有效产能约11.4亿吨**,当年产量8.23亿吨,利用率仅72.2%,低于国际公认的75%警戒线。
- 河北、江苏、山东三省合计产能占全国的46%,**唐山地区高炉开工率一度跌至60%以下**。
- 中钢协统计,会员企业亏损面达28%,吨钢利润最低时不足0.5元。
过剩产能如何一步步压低钢价?
供给端:新增产能仍在释放
尽管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但2014年全年仍有**2700万吨新增高炉产能投产**,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导致局部市场供需失衡。
需求端:地产与基建“双减速”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0.7%,基建投资增速由21%降至14%,**螺纹钢年内最大跌幅达28%**,上海地区HRB400 20mm螺纹报价从年初的3400元/吨跌至年末的2450元/吨。
库存端:社会库存创三年新高
3月全国重点城市钢材社会库存峰值达2080万吨,**同比增加37%**,去库存周期被拉长至12周,贸易商“蓄水池”功能弱化,进一步放大了价格跌幅。

环保风暴能否成为去产能的突破口?
答案:短期见效,长期仍靠市场机制。
2014年环保部启动“**APEC蓝**”特别行动,河北、山东等地累计关停烧结机产能约6000万吨,带动11月钢价反弹约200元/吨。然而**政策效应仅持续6周**,随着限产结束,价格再度回落。真正退出市场的产能不足总过剩量的8%,多数企业采取“白天停、晚上开”的应对策略。
---出口激增能否缓解国内压力?
答案:全年出口9378万吨,创历史新高,但贸易摩擦加剧。
- 人民币贬值3.6%,**热卷出口FOB报价较日韩低30美元/吨**,东南亚市场份额由34%升至47%。
- 欧盟、美国、印度等1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37起“双反”调查**,涉及金额超200亿美元。
- 含硼钢出口退税政策漏洞被利用,**低附加值产品占比高达62%**,引发行业内部对“以价换量”模式的反思。
2014年钢企自救的三条路径
1. 产业链延伸:从“卖钢材”到“卖服务”
宝钢股份推出“**加工配送中心+电商平台**”组合,加工毛利率较传统贸易高8-10个百分点;沙钢集团布局物流园,仓储收入同比增长45%。
2. 技术升级:高端产品溢价凸显
太钢不锈**双相不锈钢吨钢利润达2000元**,是普通板材的8倍;中信泰富特钢轴承钢出口价较国内高12%,订单排产至2015年Q2。
3. 金融工具对冲:锁定利润与成本
鞍钢集团在铁矿石期货1409合约上建立**20万吨空头头寸**,规避了矿价下跌带来的库存减值风险;河北民营钢厂通过**铁矿石掉期交易**将原料成本波动控制在±5%以内。
---2015年展望:价格底部是否已经探明?
答案:需求侧改革或成关键变量。
若2015年地产销售面积转正,叠加“一带一路”项目启动,**螺纹钢均价有望回升至2800-3000元/吨区间**;反之,若产能退出低于2000万吨,价格可能再探新低。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压缩产能8000万吨,政策执行力将决定行业能否真正走出寒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