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水行业现状:增长放缓还是二次爆发?
过去十年,中国汽水市场经历了“过山车”。2013—2016年销量连续下滑,主因是健康意识抬头;2017年起无糖、低糖新品带动反弹,2023年规模重新站上1200亿元。但增速已从两位数回落至5%左右,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谁在喝汽水?Z世代与“银发族”两极分化
- 18—25岁人群贡献46%销量,追求口味新奇、联名包装,对价格敏感度低。
- 50岁以上人群增速最快,偏好小瓶装、低糖版本,复购率高达每月3.7次。
- 中间年龄段被现制茶饮分流,成为“流失用户”重灾区。
健康焦虑下的产品革命:无糖是真风口还是伪需求?
2023年无糖汽水占比已升至31%,但复购率仅38%,远低于含糖汽水的62%。问题出在哪?
口感断层: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组合仍有金属后味;价格带偏高:500ml定价5—6元,是含糖款的1.5倍。
破局方向: 1. 天然甜味剂迭代(如罗汉果苷) 2. 功能化添加(膳食纤维、维生素B6) 3. 小容量策略(200ml“解馋装”降低心理负担)
渠道暗战:便利店与会员店的冰柜之争
| 渠道类型 | 销量占比 | 毛利率 | 关键动作 | 
|---|---|---|---|
| 便利店 | 28% | 35% | 冰柜专属陈列费年涨20% | 
| 会员店 | 9% | 18% | 整箱家庭装击穿低价 | 
| 即时零售 | 15% | 25% | 30分钟送达绑定夜宵场景 | 
品牌方如何应对?可口可乐用“摩登罐”换便利店黄金层架;元气森林自建冷链直配会员店,压缩20%物流成本。
供应链卡脖子:代工厂产能饱和,新锐品牌如何突围?
国内碳酸饮料代工厂前五大产能利用率已达92%,旺季排期需提前6个月。新锐品牌三条自救路径:

- 反向定制产线:与区域性啤酒厂合作,改造闲置易拉罐线。
- 轻资产模式:采用“浓缩液+本地灌装”降低运输半径。
- 技术背书:投资无菌碳酸生产线,保质期从9个月延长至12个月。
营销打法:从“洗脑广告”到“情绪价值”
过去:电视广告轰炸+明星代言 现在:抖音挑战赛+游戏联名,2023年“雪碧×王者荣耀”限定罐48小时售罄200万箱。
关键转变:从“好喝”到“好玩”。用户买的不是饮料,是社交货币。
碳酸饮料还能火多久?三个关键变量
变量一:政策红线 若2025年“含糖饮料分级标签”全国推行,预计含糖汽水销量再下滑8%—12%。
变量二:技术突破 生物酶法将赤藓糖醇成本从1.8万元/吨降至1.2万元/吨,无糖产品终端价或下探至3.5元。
变量三>场景再造 露营、飞盘等户外经济催生“大瓶共享装”,2L规格2023年增长47%。

投资视角:二级市场与创业赛道的冰火两重天
上市公司:农夫山泉汽茶业务毛利率58%,但市盈率已从80倍回落至35倍,资本趋于理性。
早期项目:主打“低GI汽水”的某品牌天使轮估值3亿元,核心壁垒是与三甲医院合作的临床数据。
风险提示:过度依赖代工可能导致品质失控,2022年某网红品牌因“胀罐门”下架损失5000万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