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电梯行业现状_电梯品牌竞争格局

新网编辑 18 0

2013年电梯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3年,中国电梯行业在“城镇化加速”与“房地产调控”双重力量下,交出了一份“量增价跌”的成绩单:全年新增电梯约53万台,同比增长15%,但平均单价却下滑8%。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局面?答案藏在保障房集中交付三四线市场爆发两条主线上。

2013年电梯行业现状_电梯品牌竞争格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电梯需求为何突然井喷?

1. 保障房“硬指标”带来确定性订单

当年全国新开工保障房630万套,住建部明文要求“12层以上必须安装电梯”。按每栋楼2台估算,仅保障房就贡献了约9万台的刚性需求,占全年增量的17%。

2. 三四线城市“电梯空白”被填补

  • 江苏宿迁、河南洛阳等20个地级市首次出现年装梯量破千台的记录;
  • 7层以下老旧住宅加装电梯政策在广东、福建试点,催生2.3万台加装订单。

电梯品牌竞争格局如何洗牌?

外资巨头:守高端、抢中端

通力、三菱、日立三家合计市占率从2012年的38%微降至36%,但销售额却增长12%——秘诀在于把原本用于30层以上写字楼的高速机型简配后,以“小机房”概念打入18层住宅市场,单台溢价仍比国产高25%。

国产四强:价格战打到什么程度?

康力、江南嘉捷、博林特、广日四大品牌平均报价已跌破12万元/台,比2012年再降9%。为了保利润,它们把3年质保缩短为18个月,同时推出“基础款”——取消轿厢装潢、改用机械按钮,把成本压缩到极限。

二线阵营:生死分水岭

西继迅达、申龙等年销量不足5000台的品牌,被迫转向维保+旧梯改造求生。2013年旧梯改造市场规模首次突破40亿元,但利润率只有新梯业务的1/3。


原材料波动对电梯成本影响有多大?

2013年钢材价格指数下跌11%,但稀土永磁同步电机的钕铁硼材料却因出口配额限制暴涨60%。一台载重1000kg的电梯,电机成本占比从18%飙升至27%。为了对冲,主流厂商采取“锁价+期货”组合:提前半年锁定稀土采购量,同时在螺纹钢期货做空套保。

2013年电梯行业现状_电梯品牌竞争格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维保市场为何成为新战场?

当年全国在用电梯突破300万台,按每台年均5000元维保费计算,市场规模已达150亿元。但乱象丛生:

  • 原厂维保率不足30%,“挂靠维保”泛滥;
  • 深圳试点“维保星级评定”,三星级企业可提价20%,直接刺激头部企业收购小型维保公司。

政策变量如何改变游戏规则?

1. 能效新标GB 24804-2013

2013年10月起,电梯能效标识强制执行。老旧蜗轮蜗杆主机面临淘汰,永磁同步无齿轮主机渗透率从55%猛增至72%。

2. 安装资质“终身制”取消

质检总局新规要求安装单位每4年重新评审,直接导致300余家小型安装公司退出市场,项目资源向头部集中。


2013年电梯行业的三大未解之谜

谜题一:为什么出口增长30%却利润更低?
答案:国产电梯出口均价仅1.8万美元/台,比内销低22%,主要销往东南亚基建项目,回款周期长达270天

谜题二:库存电梯都去了哪里?
答案:行业库存从年初的4.2万台降至年末的1.8万台,其中63%被“以租代售”模式消化——开发商先支付30%首付,剩余款项按每月1.5%租金分摊。

2013年电梯行业现状_电梯品牌竞争格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谜题三:为何事故率下降但投诉量上升?
答案:2013年电梯事故起数同比减少14%,但“滑梯”类投诉增长40%。问题出在调试周期压缩:为了赶交房,部分项目将调试时间从7天缩短至48小时。


2014年电梯企业该怎么布局?

从2013年的数据倒推,最确定的机会在“加装电梯+旧梯更新”。北京、上海已明确财政每台补贴24万-40万元,预计2014年加装市场规模将翻倍至5万台。但想分蛋糕,必须解决“一楼业主反对”的社区协调难题——已有厂商试点“电梯公交”模式:业主按次刷卡付费,产权归企业所有。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