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化工行业整体表现回顾
2017年,中国化工行业经历了“供给侧改革深化+环保风暴升级”的双重洗礼,整体呈现出量减价升、利润回暖的新特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年化学原料与制品业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3.9%,利润总额增幅高达40.1%,为近五年最高。为何在产能去化的大背景下,盈利反而逆势走高?答案在于:落后产能退出速度>需求下滑速度,供需缺口迅速拉大,带动产品价格中枢系统性上移。

环保督查:史上最严,影响几何?
2017年8月起,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覆盖全国31省,化工园区成为重点“关照”对象。
- 停产限产:山东、江苏、浙江等化工大省合计超过1.2万家企业被责令整改,占全国化工企业总数的7%。
- 成本抬升:环保设施投入平均增加300-500元/吨,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骤增。
- 产业洗牌:园区外分散产能加速向临港、煤化工基地集中,行业集中度CR10由2016年的18%提升至23%。
环保高压是否意味着行业寒冬?恰恰相反,龙头溢价开始显现:万华化学、华鲁恒升等拥有自备热电、环保装置齐全的企业,2017年净利润增速均超80%。
上游原料价格暴涨的传导逻辑
2017年布伦特原油均价54.4美元/桶,同比涨24%;国内无烟煤、丙烯、纯苯分别上涨35%、28%、41%。原料端为何如此疯狂?
- OPEC减产执行率超预期,全球原油库存由30亿桶降至28.5亿桶。
- 国内煤炭276工作日限产虽取消,但安全、环保检查导致实际有效产能释放有限。
- 美国飓风哈维袭击墨西哥湾,占全美23%的炼化产能短期停摆,推高烯烃衍生品报价。
面对成本挤压,中游化工如何转嫁?产业链议价能力成为关键:MDI、钛白粉等寡头格局品种提价顺畅,而竞争激烈的化肥、氯碱则只能被动承压。
下游需求:房地产与新能源的“跷跷板”
2017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7%,带动纯碱、PVC需求回暖;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7.7万辆,同比增53%,拉动六氟磷酸锂、湿法隔膜等新材料需求爆发。传统与新兴需求此消彼长,化工企业如何平衡?

| 下游领域 | 代表产品 | 2017需求增速 | 未来五年CAGR预测 |
|---|---|---|---|
| 建筑 | PVC、纯碱 | 6% | 2-3% |
| 汽车轻量化 | 改性塑料 | 12% | 8-10% |
| 新能源 | 锂电材料 | 55% | 25-30% |
答案显而易见:提前卡位高成长赛道,才能对冲传统需求波动。
出口:量价齐升背后的隐忧
2017年中国化工出口额1840亿美元,同比增12.3%,其中农药、染料、橡胶助剂贡献主要增量。表面风光,实则暗藏两大风险:
- 反倾销:欧盟对华钛白粉征收28.3%临时反倾销税,印度拟对PVC展开日落复审。
- 汇率波动:人民币全年升值6.7%,吞噬出口企业2-3个百分点的利润。
如何破局?海外建厂+本地化销售成为头部企业共识:2017年万华化学宣布投资12亿美元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建设MDI一体化装置,直接规避贸易壁垒。
未来五年:三大趋势与两条主线
趋势一:绿色工艺不可逆
到2022年,单位GDP能耗需再降13%,催化加氢、生物发酵、CO₂捕集等技术渗透率将快速提升。
趋势二:新材料国产替代加速
半导体化学品、OLED材料、芳纶纤维等“卡脖子”品种,国产化率有望从目前的15-30%提升至50%以上。

趋势三:数字化重塑供应链
化工电商平台GMV年增速超60%,区块链溯源+物联网仓储将交易成本压缩5-8%。
投资主线:龙头+赛道
选股逻辑可简化为:行业龙头+景气赛道。
- 龙头:具备规模+技术+园区三重壁垒,如万华化学、恒力石化。
- 赛道:锂电材料、电子化学品、可降解塑料三大方向,未来五年复合增速均超20%。
自问自答:普通投资者如何上车?答案:盯住产品价格拐点+产能投放节奏,例如六氟磷酸锂价格自2017Q4的35万元/吨跌至2018Q2的11万元/吨,正是布局龙头的黄金坑。
风险提示:不可忽视的灰犀牛
尽管前景向好,仍需警惕三大风险:
- 产能过剩:2020年后大炼化项目集中投产,烯烃自给率将升至95%,价格战可能重现。
- 技术迭代:固态电池若商业化,现有电解液体系或遭颠覆。
- 政策反复:碳排放交易全国推广后,高耗能装置成本或再增200-300元/吨。
企业唯有持续研发+柔性产能,方能在周期波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