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气体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被视作“工业血液”?
工业气体指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用于工业生产流程的化学品,**氧气、氮气、氩气、氢气、二氧化碳**等最为常见。它们被称为“工业血液”,原因在于:

- 钢铁、化工、电子、医疗、食品、新能源等几乎所有制造环节都离不开气体供应;
- **用量大、频次高、不可替代性强**,一旦断供,整条产线可能停摆。
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有多大?增速靠什么驱动?
据Linx Consulting最新报告,**2023年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约1,620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2,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保持在5.3%左右。
主要驱动力来自:
- 绿色钢铁:氢基直接还原铁(DRI)技术对高纯氢需求激增;
- 半导体扩产:晶圆厂对超高纯氮、氩、氢的年消耗量以吨级增长;
- 碳捕集与封存(CCUS):二氧化碳分离、液化、运输环节需要大量工业气体设备与服务。
中国工业气体市场现状:增速为何高于全球?
2023年中国市场销售额约2,05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份额的28%,**CAGR高达7.8%**,高于全球平均。原因包括:
- “双碳”政策倒逼高耗能行业升级,**现场制气(On-site)模式**渗透率提升;
- 晶圆厂、锂电、光伏三大赛道集中扩产,**电子特气需求三年翻番**;
- 本土龙头加速并购,**区域管网密度**提高,气体零售价格稳中有降。
工业气体行业前景如何?未来五年有哪些确定性机会?
1. 氢能产业链:从“灰氢”到“绿氢”的千亿赛道
中国计划2025年绿氢产能达到10-20万吨/年,**电解槽、储氢瓶、液氢泵**等核心设备对高纯氢的年需求将突破30万吨。气体公司可切入:
- 电解水制氢现场供应(EPC+运营);
- 加氢站母站建设与运维;
- 氢气长管拖车及液氢罐箱租赁。
2. 电子特气:国产替代窗口仅剩3-5年
全球电子特气市场约60亿美元,**中国自给率不足30%**。高壁垒产品如**六氟化钨(WF₆)、磷烷(PH₃)、三氟化氮(NF₃)**价格长期高于海外20%-40%。本土厂商突破路径:

- 绑定头部晶圆厂做联合验证;
- 建设电子级精馏与充装一体化工厂;
- 通过并购获取专利与海外客户。
3. 现场制气:从“卖气体”到“卖服务”的商业模式升级
传统钢企、炼化企业更愿意签**15-20年照付不议(Take-or-Pay)合同**,气体公司投资空分装置,按立方米收费。该模式现金流稳定、ROE可达15%以上。未来增量场景:
- 锂电正极材料烧结炉氮气保护;
- 多晶硅冷氢化工艺高纯氢供应;
- 港口大宗液体码头冷链仓储。
竞争格局:外资巨头VS本土龙头,谁更有胜算?
| 维度 | 林德、法液空、空气化工 | 盈德气体、杭氧股份、金宏气体 |
|---|---|---|
| 技术 | 超高纯气体、大型空分装置领先 | 电子特气、小型现场制气快速迭代 |
| 资金 | 全球低成本融资,美元债利率<3% | A股定增、REITs、绿色债券多元渠道 |
| 客户 | 跨国化工、半导体巨头粘性高 | 本土钢铁、光伏、锂电龙头深度合作 |
| 策略 | 并购整合区域管网,提升定价权 | 纵向延伸高附加值产品,横向并购补区域空白 |
结论:**外资在高端技术与全球客户占优,本土龙头在响应速度与政策红利更灵活**,未来五年将出现“错位竞争+局部正面交锋”的胶着态势。
潜在风险:需求波动、能耗双控、价格战如何应对?
自问:如果钢铁产量下滑,现场制气装置会不会闲置?
自答:签订**最低用量条款+灵活转供周边园区**可对冲风险。
自问:能耗双控导致电价上涨,空分装置毛利被压缩怎么办?
自答:提前布局**光伏直供绿电+储能削峰**,锁定0.3元/度以下电价。
自问:区域新玩家低价抢客户,价格战一触即发?
自答:通过**数字化远程运维**降低单吨气体运营成本5%-8%,同时绑定客户签署长期增量合同,用规模换利润。
给从业者的三点行动建议
- 技术卡位:优先投入电子特气、绿氢液化、CCUS尾气回收三大研发方向;
- 区域深耕:围绕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双城三大产业集群建设“一小时气体供应圈”;
- 资本加速:利用REITs盘活存量空分资产,降低负债率,为并购预留弹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