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燃气行业现状如何?一句话概括:需求持续扩张、政策强力驱动、技术迭代加速,但区域不平衡与储运瓶颈仍待破解。未来五年增长潜力在哪?答案藏在“双碳”目标、城燃整合、氢能耦合、数字化运营四大赛道。

一、需求侧:工业与居民“双轮”拉动,年复合增速锁定7%
过去十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从2013年的1676亿方跃升至2023年的3940亿方,年均增速8.9%。未来五年,两大场景继续放量:
- 工业燃料替代:钢铁、陶瓷、玻璃等高耗能行业“煤改气”进入深水区,预计新增需求480亿方。
- 居民采暖升级:北方清洁取暖率从60%提升到80%,对应新增220亿方。
疑问:需求这么旺,会不会重演“气荒”?
答:2023年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已突破200亿方,加上沿海LNG接收站扩建,冬季调峰能力较2017年提升3倍,极端天气下的保供安全系数显著提高。
二、供给侧:国产气、进口LNG、俄气“三足鼎立”格局成型
国产常规气增产空间有限,非常规气成为增量主角:
- 页岩气:川渝地区单井成本从1.2亿元降至6000万元,2025年产量有望突破350亿方。
- 致密气:鄂尔多斯盆地新增探明储量1.2万亿方,技术可采率提升至45%。
进口端,三大通道齐发力:
- 海上LNG:2024年新增接收能力2500万吨/年,长协价格挂钩布伦特斜率降至11%。
- 中亚管道D线:预计2026年通气,年输气量300亿方。
- 中俄东线:2025年满负荷运行后,年输气量380亿方。
三、政策红利:从“量增”到“质升”的指挥棒
国家能源局《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出:2025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占比升至12%,配套政策密集落地:

- 门站价机制:由“基准价+浮动”转向“市场化+管住中间”,跨省管道毛差锁定8%。
- 储气责任:城燃企业需具备年销量5%的储气能力,催生储气库租赁新业态。
- 碳市场:燃气电厂CCER方法学重启,度电减排收益0.03元。
四、城燃整合:从“群雄割据”到“五大集团”
2023年CR5市占率已达42%,华润、新奥、中国燃气、昆仑能源、港华通过并购继续下沉:
- 县域市场:单个项目并购PE从15倍降至9倍,IRR仍维持12%。
- 增值服务:燃气具、保险、分布式光伏贡献毛利占比提升至28%。
疑问:中小城燃如何突围?
答:绑定地方国企成立SPV,以“燃气+综合能源”模式切入工业园区微网,锁定20年现金流。
五、技术迭代:数字孪生与氢能耦合打开第二曲线
数字孪生:深圳燃气试点管网实时仿真,泄漏定位精度±1米,巡检人力减少40%。
氢能耦合:国家管网在宁夏开展10%掺氢示范,预计2030年绿氢成本降至1.5元/方,对应燃气管道改造市场300亿元。
六、区域不平衡的破局点:川渝与长三角的“哑铃模型”
川渝:产量占全国28%,本地消纳仅55%,外送通道瓶颈突出。
长三角:消费量占全国32%,对外依存度85%,LNG接收站利用率110%。

解决路径:
- 川渝新建600公里外输管道,目标2026年增供长三角120亿方。
- 长三角推进“LNG罐箱多式联运”,2025年形成50万吨/年灵活调峰能力。
七、投资地图:三条高确定性赛道
1. 储气库运营:工作气量服务费0.8元/方,IRR10%-12%。
2. 燃气轮机维保:F级机组检修单价3000万元/次,后市场年增速15%。
3. 氢能阀门:国产替代率不足20%,单座加氢站阀门价值量200万元。
八、风险预警:需要绕开的三个暗礁
- 价格倒挂:国际LNG现货若再度冲高至50美元/MMBtu,城燃顺价滞后可能导致毛差跌破0.3元/方。
- 政策回撤:若经济复苏放缓,部分省份可能重启“煤改气”放缓。
- 技术替代:工业热泵效率突破COP 4.0,将分流15%燃气热负荷。
九、企业行动清单:2024年必须做的三件事
1. 锁定长协:与卡塔尔、美国项目签署10年以上合同,挂钩HH价格上限3美元/MMBtu。
2. 布局储气:参股枯竭油气藏储气库,争取库容2亿方以上。
3. 试点氢混:在化工园区投运5%掺氢管网,积累材料兼容性数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