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饲料行业在“猪周期”下行、原料价格剧烈波动、环保新政密集落地的多重夹击下,呈现出“量缩价升、利润挤压、结构重塑”的典型特征。很多从业者都在问: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饲料企业还能赚钱吗?原料价格还会不会继续涨?下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关键节点拆开讲透。

2013年饲料总产量为何罕见下滑?
官方口径: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91亿吨,同比下降1.8%,为近十年首次负增长。
- 生猪存栏量连续四个季度环比减少,猪料需求萎缩近4%;
- H7N9禽流感重创家禽消费,禽料增速从上一年的7%直接掉到1.2%;
- 水产养殖因年初南方持续低温,投苗率下降,水产料仅微增0.6%。
换句话说,需求端“三座大山”同时压顶,导致饲料厂开机率普遍不足70%,中小厂商更是低于50%。
饲料原料价格为何一路飙升?
答案:国际资本炒作+国内天气异常+港口库存低位共振。
玉米:临储收购价抬升底部
2012/13年度东北玉米减产约500万吨,国家将临时收储价提高至2240元/吨,同比涨7.7%。港口平仓价一度突破2500元/吨,饲料企业被迫在春节前后集中建库,推动现货月均价同比大涨12%。
豆粕:美豆减产引爆行情
美国中西部50年一遇干旱,美豆单产从上一年的41.5蒲式耳/英亩骤降至39.6,CBOT大豆7月合约最高冲至1789美分/蒲式耳。国内豆粕现货价随之从年初的3600元/吨飙升至4月的4500元/吨,最大涨幅25%。

鱼粉:秘鲁捕捞配额腰斩
受厄尔尼诺预期影响,秘鲁中北部第二捕季配额仅81万吨,同比减少68%。超级蒸汽鱼粉报价从年初的9800元/吨一路涨至5月的13500元/吨,高端水产料成本瞬间抬升800元/吨。
企业利润被压缩到什么程度?
行业平均毛利率从上一年的9.8%跌至7.4%,猪料吨利最低只有30元。
为了活下去,头部企业采取了三板斧:
- 配方替代:小麦替代玉米比例从5%提升到18%,菜粕、棉粕替代豆粕比例突破20%;
- 集中采购:新希望、正大、海大等集团与跨国粮商签订长协,锁定三到六个月到岸价;
- 产业链延伸:温氏、牧原加速布局自有饲料厂,内部消化产能,减少外销依赖。
环保风暴如何改写行业格局?
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长三角、珠三角开始对饲料厂燃煤锅炉实施“煤改气”限期整改。
- 直接成本:一条年产18万吨的颗粒线改造成本约120万元,吨料能耗成本增加15元;
- 间接影响:中小厂因资金不足被迫退出,行业集中度CR10从上一年的38%提升至42%。
很多老板感叹:“环保不是成本,是门票,没票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2013年饲料行业前景到底如何?
虽然总量下滑,但结构机会凸显:
- 高端乳猪料:规模化猪场占比突破40%,教槽料需求逆势增长15%;
- 反刍料:牛羊肉价格高企,肉牛、肉羊存栏恢复,反刍料增速达8%,成为唯一亮点;
- 预混料:家庭农场转向“自配+预混”模式,预混料产量增长6%,高于配合料。
资本市场也给出积极信号:海大集团股价全年上涨42%,新希望六和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市值重回千亿。
饲料原料价格走势还会重演2013年的极端行情吗?
复盘来看,2013年的暴涨是多重“黑天鹅”叠加,难以复制。但三大趋势值得警惕:
- 全球库存消费比:美豆库存消费比已降至4.5%,低于安全线5%,一旦南美天气异常,价格极易反弹;
- 人民币汇率: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9%,部分对冲了进口成本,若未来贬值,输入性通胀压力更大;
- 国内政策:玉米临储政策改革箭在弦上,一旦取消托市,价格可能先跌后涨,波动加剧。
因此,饲料企业的核心策略从“赌行情”转向“控风险”:利用期货套保、建立动态库存、推进低蛋白日粮技术,才是穿越周期的正道。
回望2013,饲料行业像经历了一场“压力测试”,需求萎缩、成本飙升、环保加压,三重冲击把粗放式增长的老路彻底堵死。活下来并且活得更好的企业,无一不是在技术、采购、环保、产业链协同上提前布局。未来十年,饲料行业不再是“吨位论英雄”,而是“效率定生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