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电力行业现状如何_电力体制改革影响有哪些

新网编辑 10 0

2017年电力行业整体运行概况

2017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增速较2016年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回暖主要由第二产业用电反弹拉动,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等高耗能行业贡献突出。与此同时,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7.7亿千瓦,火电装机占比仍超60%,但新增装机中新能源占比首次过半,光伏、风电合计新增装机约6800万千瓦。

2017电力行业现状如何_电力体制改革影响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电力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六大核心动作

1. 输配电价改革全覆盖

2017年6月底,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改革全面完成,32个省级电网全部独立核定准许收入。改革后,电网企业盈利模式由“购销价差”变为“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平均输配电价较此前购销价差下降约1分/千瓦时。


2. 售电侧放开加速

全国注册售电公司突破3000家,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月度竞价电量规模屡创新高。以广东为例,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157亿千瓦时,占省内售电量比例超过30%,度电平均降价6.7分。


3. 增量配电试点两批落地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分两批批复195个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引入社会资本控股项目占比超过50%。典型如重庆两江新区试点,由国网、华能、地方国资共同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配电价格较目录电价低5%以上。


4. 煤电去产能与灵活性改造并行

全年淘汰煤电落后产能650万千瓦,同时完成2.2亿千瓦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升调峰能力约1500万千瓦。这一政策直接缓解了“三北”地区弃风弃光问题,2017年弃风率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


5. 跨省跨区输电价格机制破冰

宁东-浙江、晋北-江苏等特高压工程首次采用“两部制”输电价格,容量电费由受端省份用户分摊,电量电费按实际输送量结算。该机制使西北新能源外送经济性提升10%以上

2017电力行业现状如何_电力体制改革影响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6. 绿证与碳市场衔接启动

2017年7月绿证自愿认购平台上线,风电、光伏项目可核发绿证并交易。截至年底,累计核发绿证超800万个,实际认购量仅2.1万个,反映出强制配额机制缺位的瓶颈。


行业痛点:三问三答

问:为何市场化交易电量激增但电价降幅有限?

答:当前交易以“价差传导”模式为主,发电企业让利空间受限于燃料成本。2017年5500大卡动力煤均价638元/吨,同比上涨34%,抵消了大部分改革红利。


问:增量配电改革为何多数项目停滞?

答:三大障碍:①存量资产处置难,电网企业评估价与社会资本预期差距大;②供电区域划分存在争议,如江苏连云港试点因边界重叠延迟半年;③配电价格机制未明确收益保障条款。


问:新能源消纳改善是否可持续?

答:短期看,2018年仍存在反弹风险。根本解决需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同步建设,当前仅广东、甘肃等8个试点启动现货市场模拟运行,调峰补偿标准普遍低于0.3元/千瓦时,难以激励灵活性改造。


2018年展望:三大变量决定走向

  • 煤炭价格:若长协价稳定在绿色区间(500-570元/吨),发电企业可释放更多让利空间,市场化交易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千瓦时。
  • 现货市场试点:首批8个试点需在2018年底前启动结算试运行,若广东、浙江等负荷中心实现日前市场出清,跨省区交易价格信号将显著优化。
  • 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2017年11月发布的《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明确“过网费”按电压等级分级核定,若2018年能落地,将催生“隔墙售电”新模式,直接冲击电网售电业务。

数据背后的冷思考

2017年电力行业看似“量价齐升”,实则分化加剧:五大发电集团火电板块亏损面超60%,而光伏全产业链毛利率仍维持20%以上。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倒逼传统发电企业加速布局综合能源服务。国家电投在雄安新区率先推出“发配售储”一体化方案,用户侧电价比目录电价低8分,成为行业转型标杆。

2017电力行业现状如何_电力体制改革影响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