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副作用有哪些_如何避免保健品骗局

新网编辑 9 0
```html

保健品副作用有哪些?常见表现包括胃肠不适、头晕、心悸、皮肤过敏等,严重时可能引发肝肾损伤。如何避免保健品骗局?牢记“三查三不”:查批文、查企业、查口碑;不盲信广告、不贪图低价、不追求速效。

保健品副作用有哪些_如何避免保健品骗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保健品行业为什么风险频发?

行业门槛低、监管滞后、利润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的违法保健品广告中,夸大功效占比高达78%,虚假宣传成为最大毒瘤。


保健品副作用有哪些?

1. 常见身体反应

  • 胃肠不适:鱼油、蛋白粉过量易致腹泻、腹胀。
  • 神经系统:褪黑素服用过量会出现白天嗜睡、头痛。
  • 过敏反应:蜂胶、螺旋藻中的异种蛋白可能诱发皮疹。

2. 潜在器官损伤

长期超量服用维生素A可致肝纤维化;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保健品已被证实引发肾衰竭。


如何避免保健品骗局?

第一步:查批文

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输入产品名称,核对“蓝帽子”标志与批准文号是否一致。

第二步:看成分

警惕以下套路:

  • 暗示疗效:“调节血糖”实为普通食品,无临床证据。
  • 模糊剂量:标注“每粒含人参提取物”,却不标明人参皂苷含量。

第三步:验渠道

线下认准连锁药店、医院药房;线上选择品牌旗舰店,拒绝微商“海外代购”无中文标签产品。

保健品副作用有哪些_如何避免保健品骗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年人为何成重灾区?

中国消协数据显示,60岁以上消费者保健品投诉量连续五年增长超20%。原因有三:

  1. 健康焦虑:慢性病缠身,易被“根治糖尿病”话术诱导。
  2. 信息茧房:微信群转发“养生文章”实为营销软文。
  3. 情感营销:推销人员以“干儿子”“干女儿”身份陪聊,降低防备。

保健品与药品的灰色地带

某款“蓝莓叶黄素酯片”在广告中宣称“治疗白内障”,实际仅为缓解眼疲劳的保健食品。法律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但企业通过“擦边话术”规避监管。


如何科学选购?

记住“三不要”原则

  • 不要替代药物:高血压仍需服用降压药,鱼油仅作辅助。
  • 不要叠加服用:复合维生素与单一营养素同吃易超标。
  • 不要长期固定:每3个月评估效果,避免身体产生依赖性。

维权三步法

若已受骗:

  1. 固定证据:保留购买凭证、聊天记录、产品包装。
  2. 快速投诉:拨打12315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APP上传材料。
  3. 联合维权:加入同类受害者微信群,集体诉讼提高成功率。

未来监管趋势

2024年即将实施的《保健食品新功能评价方法》将引入真实世界研究,要求企业提供上市后人群跟踪数据,虚假宣传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保健品副作用有哪些_如何避免保健品骗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