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赛道越来越卷,价格战此起彼伏。究竟是谁在背后推高了竞争烈度?用波特五力模型拆解,你会发现突围机会藏在被忽视的缝隙里。

现有竞争者:谁在把利润打穿?
国内护肤与彩妆两大阵营里,**国际大牌、新锐国货、传统日化**三股势力正面冲撞。国际集团靠品牌资产与科研壁垒守住高端;新锐国货用社媒种草+平价替代冲击中端;传统日化则靠渠道下沉打低价。结果:同价位段产品功能趋同,**促销折扣从“618”卷到“天天低价”**。
如何跳出内卷?
- **切细分功效**:把“抗老”拆成“熬夜脸急救”“光损伤修复”,用医学证据背书,避开泛抗老红海。
- **做高溢价体验**:把精华做成次抛安瓶,包装仪式感+即时肤感,让用户为体验买单而非成分。
潜在进入者:流量平台亲自下场有多可怕?
抖音、小红书、快手陆续推出自有美妆品牌,手握算法流量与供应链议价权,**48小时就能完成从测款到爆款的闭环**。更棘手的是,它们把用户数据反向喂给代工厂,**同款配方成本比品牌方低30%**。
传统品牌如何防守?
- **绑定核心原料商**:与国际活性物供应商签排他协议,锁住独家浓度或组合。
- **深耕私域**:用企业微信+小程序把复购率做到40%以上,降低对平台流量的依赖。
替代品威胁:医美和口服美容在偷走谁的用户?
轻医美光电项目客单价已降到千元以内,**一次光子嫩肤的即时提亮效果>用三个月精华**。口服美容则抓住“以内养外”心智,胶原蛋白饮、玻尿酸软糖复购率超60%。

化妆品如何反击?
**做“术后修护”场景**:开发医美术后专用霜,主打屏障修复+褪红,把医美流量变成护肤品增量。
**做“口服伴侣”**:推出与胶原蛋白饮同系列的涂抹精华,强调“双通路抗老”,提高客单价。
供应商议价力:原料卡脖子怎么破?
全球70%的高端活性物被德之馨、巴斯夫等五大化工集团掌控,**烟酰胺、玻色因等明星原料年涨幅曾达25%**。新锐品牌因采购量小,议价空间更窄。
突围路径:
- **投资上游**:花西子母公司参股云南植提工厂,锁定特色花卉原料。
- **技术降本**:用生物发酵替代植物提取,华熙生物通过微生物发酵把玻尿酸成本降到每公斤千元级。
客户议价力:Z世代为何越来越难讨好?
他们**比价工具熟练**、**成分党占比超45%**,还热衷在社交平台“维权式”测评。更残酷的是,**品牌忠诚度从三年缩短到三个月**。

锁住用户的三个动作:
- **透明化沟通**:把原料产地、检测报告做成可查询的区块链凭证,降低决策成本。
- **游戏化会员体系**:用“空瓶回收换积分”+“护肤闯关地图”把环保与趣味结合,提升参与感。
- **共创产品**:邀请KOC参与香型投票、包装设计,让用户成为“编外产品经理”。
价格战之外:三条高利润赛道正在崛起
当基础保湿、清洁已成红海,**敏感肌修护、男士功效护肤、银发抗衰**三大细分需求毛利率仍保持在70%以上。
敏感肌修护:用“医研共创”模式,与三甲医院皮肤科联合开发,械字号敷料客单价可达普通面膜3倍。
男士功效护肤:抓住“剃须后屏障受损”痛点,推“须后修护精华”,避开与女性市场的同质化竞争。
银发抗衰:针对55+人群推出“熟龄妆”,主打自然遮瑕+滋润不拔干,线下专柜体验转化率比线上高2倍。
终极追问:五力夹击下,品牌护城河到底是什么?
不是单一技术或营销,而是**“技术+内容+供应链”的三位一体**:
- 技术端:自建实验室或与高校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每年至少储备两项专利成分。
- 内容端:把研发过程拍成纪录片式短视频,让“黑灯工厂”变成用户可感知的信任状。
- 供应链端:柔性生产系统实现500支起订,7天交货,小批量试错降低库存风险。
当同行还在卷价格时,**用“快迭代+深体验”组合拳击穿用户心智**,才是五力困局中的唯一活路。
评论列表